法治在线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治在线 > 正文

就如何做好新时代涉腐涉纪网络舆情的处置工作的几点浅见

更新时间:2017-11-24 14:29:54点击次数:10228次字号:T|T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反腐倡廉宣传工作的新阵地和新途径。加强网上评论工作,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定期上报反腐倡廉工作开展情况是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涉纪涉腐网络舆情的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借助博客、微博、留言、论坛等网络传播方式表达自身意见、观点和诉求所形成的新媒介舆论场,它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舆论场,也不同于现实社会交往中的口头舆论场,有着其自身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为非主流性、负面性、非理性、从众性、扩散性、逆反性、有组织性和虚拟性等八个方面特点。

        (一)非主流性。浏览者多,参与者少。大多数网民上网很少主动留言、发帖,主要是浏览各类信息,一些热门帖文的点击率常常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于回复率,而且参与意识较强的群体主要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意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得志、不如意,有挫折感、失落感,对生活和社会心存不满,网络成为他们发泄不满、宣泄情绪的平台。另一类人与此不同,他们的网络参与行为更具自觉性和主动性。这类人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思想能力和文字水平,热衷于评点各类热点问题,批判意识较强,有的已逐步成为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这两类人都不能代表主流社会,也不能反映社会主流舆论。

       (二)负面性。批评的多,肯定的少。就总体而言,网上各种舆论交锋,常常是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其原因在于:一是负面新闻、负面事件、负面话题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一般情况下人们发表批评性意见要比发表肯定性意见的动力更强。二是由参与制造网络舆论的人群自身因素所致。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络舆论参与者对社会有负面情绪、负面心态,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观察社会、解读现实,在网上自由发表各种批评意见成为他们发泄不满的主要方式。

       (三)非理性。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网络舆论通常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网民作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讲究起码的思维逻辑,网络舆论因此常常充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甚至不时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的帖文。

       (四)从众性。“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是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网络舆论尤其如此。一个事件发生后,最早出现的观点和意见往往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会给后来的讨论定下基调和方向。人们常常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容易认同它的价值判断,附和它的意见主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议题设置者和先导性意见促成的网络舆论,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急速传导,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至于议论的事实是否清楚、判断是否正确,反而变得不再重要。而那些持不同意见者要么不屑于发表意见,要么发表不同意见后很快就会受到议题设置者和支持者的狂轰滥炸。在这种极不对称的舆论场效应下,情绪极端者不断受到鼓励,声音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而那些理性、温和的声音不断遭到打压,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而“沉默不语”。网络舆论因此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五)扩散性。网络舆论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舆论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从传播路径看,网络舆论可以由一个论坛、组群向其他论坛、组群扩散,也可以由境内网站向境外网站扩散,还可以由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扩散。从传播区域看,网络舆论可以使一个地方性议题扩散为全国性议题甚至更广,使得地方议题全国化、国内议题国际化。从传播走向看,网络舆论常常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从议题本身所涉及的领域迅速向其他领域蔓延,使得对个别现象、个别案例的关注,变成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讨论,直至上升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制度层面。

       (六)逆反性。网络舆论经常呈现对正统思想观念、主流意识形态的逆反心理,表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这种心态的极端表现,就是对政府政策、官方言论、主流观点、社会精英、富裕人群统统持怀疑态度,怀排斥心理,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一些有违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在网上不仅很少受到抵制,反而受到追捧。这种极端化的心理状态,在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网民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七)有组织性。总体而言,网络舆论是自发形成的,但也越来越呈现出有组织性的一面。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较小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制造舆论热点,掀起舆论风潮,这就催生了“网络推手”这一特殊的网络群体。许多被“意见领袖”炒起来的网上舆论热点,不少是有组织、有目的、精心策划、精心导演的,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商业利益和政治意图背景,甚至出现了利益集团以“黑金”操控网站言论、影响政府决策、进行恶意商业竞争的现象。

      (八)虚拟性。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在真实世界之外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由于隐匿了姓名、形象、身份等信息,人们在网上就像穿着隐身衣、戴着假面具,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约束力大为弱化。许多人在网上发表意见时信马由缰、毫无顾忌,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形成强烈反差,他们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可能去说,更不可能去做。

二、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应对和处置网络涉腐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地方对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对日益严峻的网络舆论形势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敏感性和主动性。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四个不足”,一是责任意识不足,认为网络舆情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是“副业”、虚事,甚至可有可无。二是主动意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去应对。三是大局意识不足,涉腐舆情事件一旦发生,产生的影响必然不会局限于具体个人或单位,而是会对整个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对网民参与支持反腐倡廉的诉求估计不足。在信息化条件下,网民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公开要求、参与监督要求越来越强,但一些部门对此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

        应对和处置网络涉腐舆情缺乏操作性强的有效机制。当前,就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而言,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涉腐舆情应对和处置工作机制还比较缺乏,一些先行开展这项工作的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也还存在应对和处置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在面对突发网络涉腐舆情时,普遍感到无从下手,难以应付,甚至出现滞后推诿现象,不利于“网络情绪”的及时回应和疏导。

        机关工作人员缺乏应对和处置工作的相应能力。通过近年来全国发生的一些网络涉腐舆情事件,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应有的处置舆情危机基本技巧的训练,一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危机事件出现时,不能沉着应对、妥善处置。有的仓促上阵,缺乏危机处理经验及相应的操作规程、应对策略,在处置危机过程中未进行有效组织,导致手忙脚乱、忙中出错;有的没有及时在第一时间发声,把握舆情事件应对和处置的“黄金期”,使危机事件失控;有的对网上爆料的舆情不认真调查、了解,不对事实真相进行及时公布澄清,回应网民关注;有的在回应媒体时,不是谦逊地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是谴责或指责他人,使本来可能化解的危机不断升温。

          纪检监察机关投入的资金技术不足。网络舆情信息可谓海量,据统计,平均每日新增的网络信息达2亿条。要在海量信息中甄别、采集涉腐舆情,靠人工手动搜索,简单粗放地研判,很难提高舆情采集的效率,更谈不上引导和处置。同时,网民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发表意见更多的是通过各种论坛、博客、微博客等互动栏目,使得纪检监察机关对互动栏目的管理和监控的技术、手段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此外,没有专项经费也是制约网络涉腐舆情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经费不足导致一些工作开展不起来。

        掌握不及时。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很多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有力保障。没有配备网络舆情人员,出现具体工作无人管或无法管现象。这些直接导致了很多有关本地区的涉腐舆情事件纪检监察机关不能及时掌握,往往是在形成了较大影响或者通过上级相关舆情部门转达才知情,在时效性上的落后,导致在处置上的被动。

         方法不得当。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方面缺乏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在处置网络舆情时,手段比较弱、水平比较低,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具体而言,包括瞒,即不积极主动处理,企图瞒骗到底、蒙混过关;慢,即权威信息公开不及时,没有在第一时间和网民直接交流而错过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蛮,即或不根据事实认真分析而草率作出结论,或不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整改,在行动和证言上蛮不讲理,与当事人、网民针锋相对等。

         网民不信任。比较典型的就是2012年陕西的“表哥”事件,8月26日网上出现相关网帖后,8月30日陕西纪委即介入调查,期间纪检机关多次对调查情况进行了通报,但纪检机关的介入并没有使事件得已平息,网民对纪检机关通报的信息表示并不认同,对事件结果的呼声越来越高,舆论热潮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月,至今仍有人对此事的处理提出质疑。分析其原因,是网民对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办案的制度和程序缺乏一些基本认识所造成的。

三、强化应对和处置网络涉腐舆情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网络涉腐舆情既敏感又复杂,纪检监察机关和领导干部,需要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和处置工作的研究,提高对网络涉腐舆情的甄别、研判和处置能力。

        二要规范操作规程。制定严格的应对和处置网络涉腐舆情工作规则。在处置时机把握上,对经查证属实的网络涉腐舆情,应即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对合理化建议,督促相关单位认真整改,防止不良情绪蔓延;对反映有误的虚假信息,及时公布真实情况,防止虚假舆情扩散;对需要时间调查核实的舆情,按照程序公布处置进程,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对网友存在疑惑或有误解的问题,及时上网进行解答或与网民进行交流。

        三要健全合作机制。纪检监察机关要做好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工作,需要借力用力,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与党委网络办、公安网络安全部门、通信管理局及新闻媒体、主流网站等合作,形成相互配合、共同应对的整体合力。

        拓展应对和处置网络涉腐舆情的工作阵地。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网站的阵地作用,抓好纪检监察网站建设,重视发挥重点媒体网站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探索新技术条件,运用新兴网络媒体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建立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开通官方微信和微信客户端等平台,运用QQ群等载体,达到点对群、群对群的信息沟通,从而有效占领新技术新媒体网络舆论高地,全面掌握涉腐舆情信息,及时进行科学的应对和处置。

        加强应对和处置网络涉腐舆情的基础保障工作。网络涉腐舆情发展已经进入高发、多发、常态时期,纪检监察机关要科学地做好应对和处置,必须紧跟形势,紧盯舆论,注重立法和理论研究。在立法上,要形成完整、系统、全面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有效监管,明确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建立网络舆论安全监管机构,保持强有力的监管力度,为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在理论上,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形成更多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指导、推进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工作。同时,要强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增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纪检监察机关科学应对和处置涉腐舆情提供保障。

      丰富载体,增强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网络反腐是一柄双刃剑,利弊共生,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针对目前廉政网站数量少、更新慢、功能单一、水平参差不齐、内容“千网一面”难以吸引读者等问题,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软件服务,提高网站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工作方式,把廉政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廉政文化教育警示平台;要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聚集网络反腐正能量,围绕网民关心的反腐倡廉热点问题撰写高质量的网络评论文章,对那些不利于甚至诋毁反腐倡廉工作的错误言论,要坚决给予回应,使主流观点在与其他各种观点的交锋碰撞中主导网络舆论,让主流声音压倒噪音和杂音。

         强化纪检监察工作网络舆论宣传力度,提升网民对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认同度。通过纪检机关网站和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对纪检监察机关相关的办案程序和办案制度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纪检部门职能、制度和办案程序透明度。在加大正面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舆论的同时,注重在通报相关调查情况的同时做好相关制度和程序上的解释,做到依法依规,依据充分,以理服人。

        创新方法,增强网络舆情处置能力。网络舆情信息产生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一些反腐倡廉方面的信息尤其吸引网民关注。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高度重视并切实增强处置网络舆情信息的能力。要把握处置时机,经调查确认真实的信息,及时公布处置情况,防止不良情绪蔓延;对反映有误的虚假信息,要及时公布真实情况,防止舆情扩大造成连锁反应;对需要时间调查核实的信息,要按照程序公布处置进程,建立沟通反馈机制。要做到处置有力,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可信度、扩散范围和关注程度有正确研判,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处置。要讲究处置效果,针对已发生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对网站、论坛、个人博客和微博的监管。

        建立健全涉腐舆情事件应对机制,实现涉腐舆情事件长效管理。开展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不间断重点监测,对有关涉腐舆情信息及时预警和跟踪。根据事件性质和大小,对事件处置方式进行科学决策。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早研判舆情危机的走向、规模,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对舆情应对不及时、处理不恰当和违反新闻宣传纪律造成严重影响的,严肃追究责任。促使纪检监察机关应对涉腐舆情事件规范化、制度化。

        在涉纪涉腐网络舆情收集基础上,进行舆情分析研判,对突发事件和潜在的危机事件及时预警,是有效处理舆情事件的前提。涉纪涉腐网络舆情的预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一是完善涉纪涉腐网络舆情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是舆情预警的核心,将其嵌入到监控软件当中,可以提供全面的预警信息分析处理功能,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和精确度。嵌入到舆情监测软件中的预警指标不宜过于复杂,指标项应能够基于自动采集到的舆情信息加以测度;二是完善网络舆情监控软件的预警功能;三是规范涉纪涉腐网络舆情研判与预警的工作流程。此举有助于将科学有效的研判预警经验和方法显性化,不断将有效的方法整合到工作流程中,逐渐形成工作机制,促进舆情研判和预警工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四是建立涉纪涉腐网络舆情预警案例库。

        涉纪涉腐网络舆情协同处置机制与策略。在预警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从系统化的角度,对涉纪涉腐网络舆情进行处理,应注意运用以下策略:一是完善正常网络举报渠道和反馈机制;二是充分利用黄金4-24小时,及时响应网络舆情。从案例分析看,不能在24小时内有效回应的敏感涉腐舆情,极易衍生爆发,甚至达到几轮爆发高峰,造成恶劣影响。当敏感涉纪涉腐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应迅速确定由哪个部门进行回应;三是熟悉本地网络舆情高发场所,掌握本地社交网络平台意见领袖的情况;四是对网评员进行话语分析系列培训,提高信息员的沟通和疏导能力;五是重视新闻媒体的舆情生产和传播能力,通过各种渠道,促进新闻工作者以求实、负责的态度发布信息;六是进一步完善涉纪涉腐网络舆情处置的协同工作机制;七是积极完善公民网络监督的相关法制法规建设。

四、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主要经验

        为进一步提高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涉腐涉纪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制定了《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涉腐涉纪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应急预案》,充实了15名网评员队伍,为及时对涉腐涉纪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应对提供了保障。

        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始终狠抓党风廉政教育,结合法院实际,扎实开展 “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自查自省、践行忠诚”专项行动、“纪律作风问题专项督察”等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法院廉洁司法环境。坚持开展党组中心组学习7次,党组主要领导带头讲廉政党课2次,班子成员作廉政辅导20余场次。组织全院干警进行专题学习、专题辅导各3次,10个党支部累计集中学习80多次,上党课40多次,撰写心得体会550多篇;组织150多名干警进行“学转促”专项活动廉洁司法知识测试3次;编写了中央、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应知应会学习手册2期,印发300多册,印发“学转促”应知应会36题150多份;围绕第十九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开展了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大讲堂、“家庭助廉座谈会暨发声亮剑大会”、“清正廉洁、公正司法”主题道德讲堂、“全面从严治党·喜迎党的十九大”主题演讲比赛等廉政专题活动,制作廉政宣传栏,播放廉政宣传片,征集廉政家训家规,使廉政文化成为了法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全院干警切实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

        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是一个全新、长期、紧迫的工作,也是纪检监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纪检监察机关要完善监督工作机制,创新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方式,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敖挺)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