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1月18日电 (记者 陈静)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记者18日获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范先群教授带领上海九院眼科团队聚焦视网膜母细胞瘤,尝试开展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并建立了视网膜母细胞瘤介入化疗技术体系。他牵头制定了中国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还带领团队建立眼肿瘤生物样本库,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瘤细胞系等相关动物模型。
新生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范先群告诉记者,如果早发现、早治疗,保眼率很高。可是,大部分患儿当眼内出现标志性“白瞳”时才被发现,诊断太迟。他介绍,临床中,晚期患者比例超过70%,眼球摘除率超过50%。
儿童眼动脉的直径仅0.6毫米左右,如何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注入眼动脉,药物直达眼内肿瘤,精准给药成为范先群团队探索的课题。他们成功应用0.34毫米的微导丝引导0.57毫米的微导管进入眼动脉,将化疗药物注入眼动脉。范先群介绍,注入的药物剂量仅为全身静脉化疗的1/10,浓度却增加14倍,能最大限度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将毒副作用伤害降到最低。
范先群团队成功探索旁路插管术和球囊扩张阻断术解决了微导管不能插入眼动脉进行介入化疗的临床难题,建立了视网膜母细胞瘤介入化疗技术体系,显著提高患儿保眼率。
为推广应用眼动脉介入化疗新技术,范先群教授联合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国知名眼科中心,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方案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证明,眼动脉介入化疗使眼内晚期患儿两年无进展保眼率较静脉化疗显著提高,牵头制定了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
眼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范先群团队专注于高灵敏的早期检测技术研究,利用纳米碳点的荧光增强作用,实现肿瘤细胞可视化监测,相关研究成果用于肿瘤微小病灶早期检测,具有时间短、操作简单、精度高和准确性好等优势。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和《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目前正在推进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
历经20多年的发展,范先群团队建成国际最大的眼肿瘤眼眶病诊疗中心之一。其所在的上海九院眼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是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三个主要组成单位之一。范先群牵头组建全国眼整形眼眶病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任组长和主任委员。他牵头成立了由中国213家成员单位参加的眼眶病眼肿瘤专科联盟,并领衔制定中国国眼肿瘤和眼眶病专业的专家共识和指南,提高中国该领域的整体水平。
在他的带领下,在世界眼科大会等世界学术舞台上,中国眼肿瘤和眼眶病专业医师频频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成果。2021年,欧洲“Expertscape”机构公布了最新的“全球眼眶领域专家”国际排名,范先群在全球近2万名眼眶领域专家中排名前列,并位列“全球眼眶骨折专家”名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