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南京5月26日消息(江苏台朱萍 南京台陈清)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由东南大学担纲的第三代人类基因测序关键技术研制取得重大进展:人体全基因测序有望只需1000美元、在1天时间内完成,提前预测、干预潜在遗传类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人体基因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基因测序就是做纳米孔让30亿个碱基对排队通过。测定基因序列后,就能判断人的健康情况,判断疾病特别是遗传类疾病发生情况。第一代、第二代基因测序使用的都是化学方法。第一代基因测序方法历时12年、耗资数十亿美元。第二代测序仪让人类基因组重测序的费用降低到10万美元以下,测序时间也缩短到6个月。2006年启动的“第三代基因测序系统”研究则采用物理方法。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陈云飞:我们第三代,如果采用机械制造的方法,能够制造出一个小孔。它能够辨识出4种碱基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几十万个,几百万个的小孔就放到一个很小很小的硅片上面。一个小硅片就可能集成几万个甚至几十万个传感器。它们可以并行的工作,从而能够提高基因测序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目前,第三代基因测序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最终目标是人体全序列基因测序只要24小时、1000美元,届时通过一滴血就可以测序。
陈云飞:普通人就可以应用。可以针对病人个体的情况,研发个性化的药物。
周海涛表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中国已具备相当规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通过创业,将实实在在释放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人才优势和能量。
“中国新一波创业潮正在到来。”周海涛说,这将是继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及2000年左右之后的新一波创业潮,其契机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目前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激活了新兴需求和创业机遇。”
在周海涛看来,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其实是主动迎接新一波创业潮的积极有为的选择,也是抓住发展方式转变、满足新兴需求、抢滩创业机遇的战略举措。
蒲公英国际青年创业驿站副总裁李买山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1992年前后,很多人选择下海,掀起一股创业潮,出现了叱诧风云的‘92派’。而今,1992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人正逐步走出大学校门,其中一些人则选择了创业。
“这一代人的父母较多从商,他们跟随父母走过了较为完整的创业路径。”李买山对中新网记者说,这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创业教育,所以,尽管他们还很年轻,但已经具备比较敏锐和完善的商业意识,或将成为新一波创业潮中的“弄潮儿”。
官方多措护航大学生创业 “九死一生”困局待破
大学生创业热情高,但实际上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很少,且鲜有成功。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舆论多以“九死一生”对其定位。
“无论在资金、场地还是项目等方面,大学生创业都缺乏必要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洋对中新网记者谈道,尤其需要一种能把学生的创业想法孵化成创业企业的机制。
在临沂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于建波看来,创业扶持政策的滞后也是一大问题,“大多创业政策都是针对毕业生离校之后的,但大学生创业的话,其实从大二开始就需要这些支持。”
基于种种现实,官方此次宣布“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同时,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要求“确保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优惠、场地扶持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
在李买山看来,这很有力度和深度,旨在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着眼于创业意识教育方面的问题,二是强调大学生身份的保留,三是拓宽创业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减少税费负担。
“整体而言,有一种对大学生创业者‘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策略。”在李买山看来,这些政策能否尽快出台细则,并落实到相关机构,至关重要。
周海涛对此予以认同,“正是因为很多创业政策不具体、不细化,才影响到其落地。”此外,制度不配套、效力不持续、保障不到位等,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外部政策环境。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直到现在,创业率依然很低,成功率极低,为什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因为没有对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
熊丙奇举例说,比如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没有凸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到毕业的时候再去鼓励创业,就很难有成效。
“此外,大学生创建的都是私营企业,而在国有企业面前,面临着非常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在熊丙奇看来,面对高校毕业生创业难这一时代课题,教育改革和经济转型,二者缺一不可。(记者 马学玲)
来源: 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