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冯胜骅 吕清辉 刘夏)初春时节,美景醉人。春风吹过河面,荡起微微涟漪。络绎不绝的车辆行驶在乡间小道,向四川省邻水县黎家乡大洪河方向驶去。田野上、花丛中,随处可见人们的身影,或窃窃私语,或追逐嬉戏,好似一副生机勃勃的春意图。
“大洪河的鱼是出了名的,鲜嫩好吃,以前周末经常自驾来游玩,这次看到大洪河的水明显比以前干净了,生态环境更好了。”3月8日,从重庆自驾到此的游客熊俊看到大洪河的变化,不禁啧啧称赞。
造福后代 保护水源迫在眉睫
大洪河位于广安市邻水县黎家乡,发源于达州市大竹县八渡乡,在邻水县护邻乡入境,流经11个乡(镇)至邻水县黎家乡青岗林村入重庆市长寿区万顺镇流进长江。全长达12公里,河面宽1.5-3公里,水面近30平方公里,总库容3.68亿立方米。
“大洪河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鲤鱼、鲫鱼、青鳙、鳊鱼、鲶鱼和甲鱼等20余种鱼类,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据邻水县渔场场长殷晓斌介绍,1958年,国家在长寿境内修建大洪河水电站,筑坝截河拦水,积水倒灌数十公里,形成今天的大面积积水湖面。大洪河沿岸水淹区的村民自此靠打鱼为生,成为“渔民”。
随着后来渔民数量越来越多,形成竞争压力,一些渔民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开始进行网箱养鱼、网栏养鱼和肥水养鱼。
“虽然一再的禁止,但仍然有渔民悄悄投饵养殖,这样做对水域污染非常大”。殷晓斌说,投放肥料和粪便喂鱼,将造成水体污染、水质恶化,一遇天晴,气味熏人,严重影响沿河两岸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人畜饮水,保护水源是当务之急。
“小时候夏天经常去河里游泳,后来一走近河面,就有腥臭味。”附近村民胡中国如是说。
历时四年 水体改变水质正常
黎家乡是邻水县最早开始大规模取缔网箱养鱼、网栏养鱼、肥水养鱼的乡(镇),涉及渔民较多,面积较大,如何说服教育渔民,不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这成了当地政府和渔场最头疼的问题。
“我们也能理解渔民要生活,起初的抵抗情绪是肯定有的,但是为了大家现在及以后的生活,这是必然的选择”。据场长殷晓斌回忆,2010年初,渔场和当地政府开始着手拆除渔网和网箱,部分渔民抵触情绪严重,曾扬言“你拆网栏,我就把命交给你!”这让他们非常无奈。
“要让渔民了解,我们不是在和他们过不去,而是让他们以后的生活过得更好。”黎家乡党委书记何勇军和殷晓斌迎难而上,走村入户,与渔民交心谈心,了解实际情况,并动员渔民身边的亲戚朋友进行劝说。
一年多以后,渔民李东明自愿拆除自家的网栏、网箱,成为黎家乡第一个拆除网栏、网箱的大业主。
“我开始也是非常不愿意,拆除网栏、网箱,这毕竟和经济挂钩。但是,也不希望我生活的地方受到污染。”李东明是土生土长的黎家乡人,父辈也是以打鱼为生,他19岁子承父业,成为渔民,1.7万亩水域都是他在经营,每年收入10多万元。
随后,经过多番动员与交流,其他渔民也相继同意拆除网栏、网箱。没有动武,没有上访,2014年底,大洪河里的网栏、网箱全部拆除,水体得到改变,水质逐步恢复正常,周末到此游玩的人越来越多。
妥善安置 解决渔民生计问题
“我们看重经济效益,也对家乡有感情!”渔民钱志发说,他家里四代都是渔民,除了打鱼他没有其他技能,网栏、网箱拆除后,鱼的生长周期较慢,经济效益不如从前。如何让经济效益和保护水源达到平衡?这是渔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当地政府一直在探寻的问题。
“初步的想法是把渔民集中到一起,成立生态养殖合作社,采取渔民自治的模式。”何勇军说,目前,党委政府正在统计加入生态养殖合作社的人数,不少沿河的村民听说后,也要求加入其中。
“大洪河水资源好,养的鱼从来不愁销路。”村民雷理告诉记者,他已经报名参加生态养殖合作社,不久后,他便从村民成为渔民。
“渔民靠打鱼养活一大家人也不容易,我们也在向县人民政府积极争取,让更多的政策让利渔民,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殷晓斌说,他们已经将计划和报告等相关文件上报到县人民政府。同时,也在积极筹备生态养殖合作社成立的事情,不仅要还大洪河一片洁净水,也要让渔民生活得到安定和身体得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