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大白现身江面瞬间。新快报记者 宁彪/摄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吴俊捷)10月24日已失踪生死未卜,市民若看到白海豚踪迹请拨打110或12345 自10月24日起,年老体弱且声呐系统出现故障的白海豚大白就再也没有现身江面,似乎是不辞而别了。
新快报记者昨日从广州市农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处获悉,失联大白仍杳无音信。然而,之前搜寻的六艘快艇已经暂停搜救工作。专家表示,大白生死未卜,难做个人判断。
已暂停快艇搜寻 一有踪迹再追踪
新快报记者昨日从广州市农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处获悉,从10月24日到昨日下午,白海豚大白都没有现身珠江江面,连续失联近20日。渔政部门已经暂停快艇搜寻工作,但一旦有市民打来电话,会立刻派快艇追踪。 据悉,10月17日首次在珠江西航道发现大白后,广州市农业局、广州市渔政各支队、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州海洋馆专家等多日跟随观察,试图引导其入海,但都无果。后确认大白年老且体表溃疡严重,呼吸非常衰弱,转为用一艘小艇静默地跟随它。
此后,自10月23日渔政部门与专家开会商定后,一直实施顺其自然的保护措施,即派船跟随保护大白。但自10月24日开始,就一直不见它的踪迹。此后,渔政部门只能每日派两艘船搜寻,四艘待命,从上午9时至晚上11时在珠江上搜寻大白。
“因为一直没有发现它的踪迹,我们只能将搜寻快艇撤回来。但一旦发现它的踪迹,我们会立刻动用快艇追踪保护。”广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农业部门呼吁,市民若看到白海豚的踪迹,可以拨打110或12345。
因死亡个体被分食殆尽“可能性不大”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技术科科长陈希上周告诉记者,一种可能就是它从内河游回了海洋,因为珠江水域宽广,多处通道连通海洋;另一种可能就是它已经在内河死亡了,但是可能是在我们不太熟悉、人烟较少的水域,所以不太容易发现。
但他也表示,若是在内河死亡了,可能很快就会被水中的各类生物分解掉,所以也有可能会发现不了。而对于何种可能性大,他表示,难以做个人判断。
“只能说各种可能性都有。”中山大学海洋研究学院副研究员林文治博士表示,但死亡个体海豚被水中生物分食殆尽,难觅踪影的可能性不大。
“鲸豚体表有一层很厚的结构性、功能性的脂肪组织称为‘鲸脂’。由于它们在水下的热量流失速度要比陆地生物快,这种脂肪一方面具有保暖功能;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为海豚提供浮力。
可能会有一些小鱼吃掉它脱落的表皮、内脏、肌肉等,但半个月左右把它整个吃精光是不太可能的。”他表示。 此前林文治告诉记者,尽管大白到达广州之后,体表才显现出溃疡状,但很可能它早在佛山之时就有病变症状了。
“它回到家的可能性确实不太大,但不代表没可能。”林文治解释道,“24日之后就没有看见它的踪影。如果它可以自己找到食物,自身的免疫系统得到恢复的话,它是可以顺利返回海洋的。” 病变个体海豚获救治成功率仅约10% 尽管大白生死未卜,但林文治表示,类似于大白这样的病变个体海豚,即便获得救治机会,国际上的成功率也是极低的,仅维持在10%左右。 “如果它仅患小病,是不会搁浅的,它还是可以完成正常的捕食、迁移、社交等行为。一旦搁浅,大多数都是连基本的活动行为都没法维持,这也说明它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所以,以我们现在针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兽医学水平来说,要去拯救病重鲸豚,还是非常困难的。”他表示。 此外,他表示,即便是野外调查,偶然发现患病个体海豚,救治的成功率也不高。他进一步解释道:“首先,作为野生动物,白海豚的伤病情况不是很严重的话,你很难抓住它;其次,在水下环境,抓住一头病重的四五百斤的海豚,那也是很困难的;再次,如果它已经病得很严重,抓住它实施救助和等它搁浅到岸上救助,救治效果是差不多的。”
“这本身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刻意花费太多精力和人员,那样效果可能还不是很理想。保护物种最好的办法,是尽量保证它们的栖息地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他一再强调。
白海豚 “广佛游”路线
10月12日早上7时 在佛山境内平洲水道东平桥五斗河段现身。
13日、14日 在东平河五斗桥附近水域活动。 14日晚 向禅城、顺德方向游动,最远游至东平水道陈村段处。
15日 渔政队利用“声驱法”将其赶回五斗桥河段。
16日14时 游至珠江口,随后进入大海。 17日下午3时30分 游至琶洲大桥上游100米水域。 18日下午 在东圃大桥下出没。
19日下午 游至珠江大桥西桥下游1公里处。
20日11时 出现在芳村码头、白鹅潭附近水域。
21日10时 出现在珠江大桥西桥上游。
22日10时 出现在珠江大桥西桥水域。
23日上午10时许 出现在金沙洲大桥附近。
24日起 失踪。 街坊心声 珠江口水域的白海豚 保护措施还很滞后 误闯珠江水域的白海豚自10月17日下午3时30分在琶洲大桥水域现身之后,就吸引了各路眼球。伴随它命运的起伏跌宕,不少街坊们可谓是一路跟随,表示十分关心。而随着10月24日它踪迹全无之后,热心街坊们更加关心起这个小精灵的去向。
愿它已悄然回归大海
家住在芳村码头附近的王伯是个老广州,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野生的中华白海豚。自从上月20日下午2时左右在白鹅潭水域看到大白之后,他就再也放不下了。“它白色稍带粉色的皮肤在阳光中非常漂亮,还时常会甩出小尾巴或露出长长的脊背。真希望它静悄悄地就返回了大海。这样心里还好受一点儿。”
经常在江边跑步的刘小姐更多的是揪心。“10月23日看到报道说白海豚游过了鹤洞大桥,有朝入海口的方向游去的迹象,当时可开心了。结果第二天它又返回了金沙洲大桥附近水域活动……反反复复,除了为这样的小生命干着急,只能祈祷它已经回到海洋。”她说。
难以接受无明朗结果 同样为白海豚担忧的还有32岁的王先生,作为一个资深的动物摄影爱好者,除了担心之外,他显得颇为冷静。“驱赶、引导、搜寻工作都做了,现在却不知道追踪对象大白到底去哪里了,甚至不能给出稍微明朗一点的答复,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盼保护措施更到位
曾在香港攻读生物学的温小姐告诉新快报记者,珠江口水域作为中华白海豚最大的栖息地,保护措施很滞后。
“香港政府设立有白海豚专项保护基金,且每年投入数百万元去做香港海域的白海豚研究。相比之下,珠海、广州等珠三角区域,不仅起步晚,而且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等注入力度都非常有限。” 10月刚从美国归来的刘同学,有多年参与动物救助的经历。对于这样不明朗的结果,表示难以理解。他介绍说,在国外,类似于白海豚这样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国的专业化人才、技术、资金等都是高水平流动的,甚至还会经常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保护效率很高,合作意识很强。 “相比之下,我们的保护工作展开通常都是硬性地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各自为政。整个保护效率很低”。
(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