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天气,晒到朋友圈;好水质,引来无数叫好;违法建筑相继倒下,博得群众点赞。人们对优良环境的渴望,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路子,按照“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全面实施“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尽力补上生态环境这块短板。
“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很关键”,奔跑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浙江,生态环境的短板在哪里?怎么补?老百姓的环境获得感究竟从何提升?
聚焦点
定下具体目标改善环境质量
“刚刚召开的省委全会部署补短板工作,把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摆到重要战略位置,事关写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文章,事关促均衡增后劲,事关彻底消灭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事关厚植生态文明先行先试的优势。”省环保厅厅长方敏说,全省环保系统迅速全面开展查补短板工作,找出38块短板,提出70条对策措施。
这38块短板,归根结底就是优良生态环境供给不足、长效治理机制不完善——相比于末端治理,源头防范是短板;相比于主要污染物减排,多因子协同控制是短板;相比于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领域污染防治是短板;相比于自然生态保护,人居环境建设是短板;相比于打击环境违法企业,全社会自觉守法、共担责任是短板;相比于环保业务推进,环保能力建设和环保制度供给是短板。
具体来说,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但劣Ⅴ类水体还占3.2%;河道清淤尚未全面展开,截污纳管相对滞后;少数饮用水源地水质超标,近岸海域污染问题突出;PM2.5浓度持续下降,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还不高,污染天气发生频率较高;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才刚起步,危废处置能力存在较大缺口,环境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为了绿水青山蔚蓝天,浙江也定下了具体目标:到2020年,全省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80%以上,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4%以上,地下水和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全省设区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达80%,PM2.5年均浓度下降18%;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73%。此外,记者获悉《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在编制中。通过严控土壤污染源头,加强全过程监管,基本消除突出的重金属污染隐患,设区市全部建成危废信息化监控平台。
重头戏
治水拆违消除脏乱差
治水拆违三年攻坚,目前已见成效。以城中村改造和功能性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化拆后土地利用,越来越受各地重视。
为更好地利用改拆土地,省政府及省国土资源厅印发、制定相关规定,明确“三改一拆”地块的规划用途、规模布局、控制指标、时序安排和保障措施,让土地利用和保护工作有制度可依、科学地推进。今年1月,全省拆后土地利用信息平台运行,有数字、有图片,可对比、可统计,拆后利用率提升得怎么样一目了然。
记者从省治水办了解到,今年将重点推进“标本兼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源头治理上。既要加快清除河湖库塘污泥,推进污泥处置利用,又要切实做好污水截污纳管工作,推进城镇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全覆盖。以全会精神为引领,切实落实“河长制”、深入推进区域流域治水、建立健全基层治水网络、推进市场驱动机制建设等一系列补齐现存短板的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风景在变美,水质在变好,空气质量也要跟上。今年除继续推进黄标车和燃煤锅炉淘汰、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外,还全面启动13个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港口船舶污染控制。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船污染防治、城市烟尘污染整治、农村废气污染治理等六项行动,全面加强联防联控。
基础桩
监督更有力执法更严格
从今年4月开始,全省今年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督查工作正式拉开序幕。30个督查组对我省各县(市、区)和市本级开展3轮督查,对每个县(市、区)开展督查工作的时间一般为5天,有需要的还将进行跟踪督查。
今年以来,我省各级环保部门已订立监管执法责任状,迅速部署开展环保百日执法、“五水共治+环境执法”行动,从重从快从严打击环境违法。今年一季度全省环境执法移送公安案件166件,行政拘留92人,刑事拘留103人。
接下来,监管执法会更严格。今年将继续加密执法稽查,对30%以上的市县开展稽查,一方面实行随机抽查和抽查督查制度,实现对国家和省重点监控企业现场抽查督查全覆盖,另一方面深化环保公检法联动执法,加大打击力度,建立全省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实行失信黑名单制度。(记者 江帆 钱祎 通讯员 姜涛)
来源: 浙江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