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市市政市容委更名为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首都城市运行管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新组建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同时被明确为本市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昨天接受采访时说:“这种明示就是要改变‘九龙治水’造成的部门顾虑和部门扯皮,通过城市治理体系的改革来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的提高。”
不再“各管一摊”
煤电油气热统一管理
冬季供热一直是城市运行的重头戏,随着全市供热面积突破7.8亿平方米,能源运行管理保障和安全事关首都的千家万户。新的市城管委改变了过去的“各管一摊”模式,首次将煤、电、油、气、热的日常运行管理纳入管辖。
记者了解到,市城管委将以原市市政市容委的全部职责为基础,包括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园林绿化局、市水务局等多部门的部分职能,都将划归市城管委。其中,市发改委的煤炭管理处、电力管理处和经济运行综合处将划归市城管委,能源日常运行管理将更加集中。
“夏天电着急,冬天气着急。”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举了个例子,今年初冬天全市用气日高峰达到1.06亿立方米,而夏季平均一天才500万立方米左右,相差近20倍。用电量则刚好相反,夏天用电峰值和冬季用电峰值也相差极大。“过去我们只管气和热,煤、电、油并不管,但在日常工作各种能源却是强关联。这次新组建后,各种能源日常运行监测、调度、协调和供应保障将统筹管理。从效率来说,会有所提高。”2010年开始,本市启动热电气联调联供监控平台,实现三方实时信息沟通和计划无缝对接,平衡严寒期热、电、气各尖峰期能源保障。“今后还要这个平台从战时状态变成常态化运转,让相关部门、企业都能够纳入进来,共同参与城市运行保障。”
告别“低散乱”
实现垃圾全流程管理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生活垃圾日产量超过2万吨,一年超过700万吨。除了生活垃圾之外,可回收利用资源年产量也达到500万吨,日均量超过1.37万吨,给本市垃圾处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由于隶属不同的管理系统,分类、清运、回收、处理等环节都存在一些弊端。”市城管委固体废弃物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例如垃圾分类,负责垃圾处理的市政系统在很多小区设置分类桶,而负责回收资源的相关部门也设置回收箱,资源重复浪费的同时,也给居民造成了垃圾分类的困惑。废品回收行业“低、散、乱”现象普遍,影响市容环境。此外,由于近年来本市致力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作为低端业态的废品回收集散地被拆除,废品回收销路不畅,许多混入生活垃圾,给垃圾处理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据介绍,新的市城管委将统筹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现垃圾的全流程管理,今后包括厨余垃圾、废纸、金属、玻璃、塑料等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利用资源都将统一管理。该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将提速垃圾分类智能化进社区的步伐,另一方面正在研究相关经济刺激政策,鼓励回收企业加大回收力度,实现资源最大化循环利用。
打破“政出多门”
充电桩规划建设将提速
此次调整的一大亮点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也被划入到市城管委职能中,有望加速充电桩的建设和推广。目前,充电桩的管理、建设牵扯多个部门,存在着“政出多门”现象。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实现统一管理后,将从标准化、可持续化等方面对充电桩的设计、安装进行规范。据透露,市城管委正在进行复合路灯杆设计,将集成充电桩、WIFI等功能,实现一杆多用。将来还将对全市17万根路灯杆进行摸底,探索可充电复合路灯杆的推广。
■其他看点
“马路拉链”现象有望缓解
新建道路隔三差五就拉拉链,昨天修完燃气管线,今天修通信线路,不光影响城市环境,也给市民居住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此次除了市市政市容委进行了重组,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也更名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将有效遏制“马路拉链”现象。
新的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将搭建集重大决策、统筹协调、监督考核于一体的强有力的工作平台,并把供热、燃气、自来水、市政、环卫、绿化等行业的市属国有企业纳入成员单位,对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群策群力,共同决策。
同时,市城管委还将增加一项新的管理职能,就是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理。目前地下管廊只有中关村、通州等部分地区正在进行试点。今后,例如新机场等新建区,地下管廊将成为硬性规定。
彻底根除城市卫生死角
之前,城市卫生管理其实存在内部“红线”,例如道路两侧的景观绿化带、河湖水系边界的卫生均是由主管部门负责,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管理死角。
“隔着马路牙子,道路保洁扫进去,绿化带保洁又扫出来,垃圾就是挪个地儿。”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此次调整中,将原来属于市水务局的河湖周边的环境卫生、市园林绿化局的城市绿化带环境卫生管理全部划归市城管委,实现了全市卫生统筹统管。“人员不会随之划转,管理职能划给我们。”据透露,在下半年的卫生考核中将把绿化带、河湖水系卫生考核纳入各区评比之中,并在市政府办公会上进行通报。
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卫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