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整洁的居住环境,实实在在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中交出了漂亮的绿色成绩单。
成绩的背后,是各地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当前,污染防治的压力依然很大,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打好这场攻坚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和环保投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和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委员对此高度关注,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漂亮成绩单来之不易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整洁的居住环境,实实在在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中交出了漂亮的绿色成绩单。
“现在的生态环境好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代表这样形容现在的生活。如今的黄铺村和过去大不一样:垃圾、污泥和杂物清走了,过去光秃秃的道路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既要把农村变绿,也要让农民增收。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王绍南代表说。
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山东省淄博市的原山林场。原山林场一度负债4000多万元,职工连续13个月发不出工资。如今的原山林场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超过亿元。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就在于林场实行了生态修复。“我们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从不到2%变成现在的94.4%,守住了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代表感慨地说。
生态环境的改变,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一线林业工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归林业局北岸林场第七小队工队长周义哲代表倍感自豪,“我们长年工作生活在森林腹地,爬冰雪、涉远山,时刻保卫森林的安全,确保林区整体生态的安全。”在各方努力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5年里增加了10万公顷,为祖国北疆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江西省鹰潭市委书记郭安代表介绍说,鹰潭市近年来持续进行的生态建设,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为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过去是要我保护,如今是我要保护。”说起近年来茶农生态保护观念的转变,海南省农垦五指山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琼中乌石白马岭分公司技术员符小琴代表深有体会,“曾经种茶求规模,光秃秃和脏乱差种不出好茶叶,卖不出好价格,现在种茶求品质,生态茶、有机茶更受市场欢迎,茶农收益更高。”在符小琴代表看来,茶香就是生态香,只有守好护住身边的绿水青山,才能持续释放海南生态红利,助力茶农增收,稳定脱贫成效。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农牧民同样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5年来,林芝累计植树造林36万亩,治理沙化45万亩,森林抚育超18万亩。“生态建设是根本,生态保护是关键,生态富民是目的。”林芝市市长旺堆代表认为,有了好生态,才能引导广大农牧民吃生态饭、走生态路,开拓生态旅游业、生态农牧业。据统计,林芝市直接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农牧民群众超过3万人,生态农牧业辐射带动1.9万余户、近8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作为一名农民代表,要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抓在手上。”河北省沙河市白塔镇栾卸村党总支书记李长庚代表介绍起村子里的经验,从2003年起,栾卸村结合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持续绿化荒山5000亩,退耕还林5000亩,还建成了万亩银杏园。80万株银杏树漫山遍野,成为当地村民的天然“氧吧”和“绿色银行”。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也为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带来机遇。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湖南石油分公司总经理黄河代表认为,绿色低碳是企业持续向好发展的主线。中国石化集团围绕生态保护进行企业的改造升级,将控污减排落到实处,在企业内部形成“奉献清洁能源,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针对提高全民的环保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问题,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不能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吴素芳代表的话掷地有声,北京加大了对生态涵养区的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委员认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就要坚持高点站位,对标国际一流湾区。
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目前,大量柴油货车仍然存在排放因子大、排放情况复杂、污染治理难度大、车主抵触情绪较大等问题。对此,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屹委员建议推广远程在线监控技术,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管理。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物理环境监测室副主任温香彩委员说,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致使农村一直存在乱丢乱烧的情况。温香彩委员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秸秆精肥还田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尽快出台秸秆还田的各项标准。
“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上海已经坚持了20年。”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代表表示。如今,上海的水体环境和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但高密度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仍然使上海环境治理面临巨大的压力。据介绍,当前上海投入环境治理的经费超过GDP的3%,“这足以体现上海污染防治的决心。”寿子琪代表说。
(本报记者游仪、王浩、吴勇、任江华、闫旭、史晓韵、马晨、申智林、贺勇、陈亚楠、吴月、杨柳、田泓)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