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涵养着种类繁多的鱼类资源。生物种类的增加,尤其是旗舰型、清洁型土著物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出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不断改善。长江江豚正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其身体非常敏感,对栖息环境和活动空间的要求都比较高,被称为长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是折射长江生态环境变化的“风向标”。
长江宜昌江段,江豚逐浪嬉戏
江豚,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与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阳湖。但受航运、过度捕捞的影响,长江水域珍稀特有物种一度出现衰退,江豚的生存环境亮起了“红灯”。为了加强对江豚的保护,从20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逐步探索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三大保护策略。其中,就地保护重在采取措施为长江江豚野外繁衍营造良好生存空间;人工繁育主要通过科学研究为江豚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迁地保护,则是将长江江豚搬迁到人类活动较少,且生态环境与长江相似的水域,建立迁地保护区,帮助长江江豚实现种群扩增。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首个长江豚类迁地保护区,保护区引进智能监控设备和无人机,在重点区域安装水下摄像头等智能设备,建立起巡护监控网络,目前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繁衍、输出迁地保护江豚逾百头。
根据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2022年全流域江豚科考,目前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与2017年的1012头相比,实现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长江江豚生存状况向好反映着长江保护的成效。近些年来,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施策、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针对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治理短板加快补齐。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长江经济带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94.5%,比2015年上升27.5个百分点,长江水域生态功能恢复向好趋势逐步显现。
审核专家:屠强 海洋出版社副编审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