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带动区域发展的火车头
——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龙开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农村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深入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自1988年国务院开始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
图为长春净月高新区众创大厦内的一家为“创客”们提供服务指导的公司。众创大厦除孵化器职能外,还有“众创空间”以及数家专门提供创业指导的公司,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1.国家高新区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2015年,146家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全部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聚集了全国40.9%的高新技术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5倍。共实现营业收入25.37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8.6万亿元。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境外授权专利13600件,拥有境外注册商标34895件,共有263家企业参与形成国际标准的制定。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
国家高新区的快速成长
截至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达到146家。据《科技日报》报道,2015年,146家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25.37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8.6万亿元,净利润达1.6万亿元,净利润率达到63%;出口创汇达4732.4亿美元,占全国货物和服务出口的20.9%;3个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63个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10家高新区增速在20%以上;42家高新区GDP占所在城市GDP的比重超过20%,21家超过30%,7家超过50%。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发展呈现“L型”走向的大趋势下,高质高速发展的国家高新区引领和示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稳定全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
与此同时,国家高新区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成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经过20多年的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政策体系日益优化、公共服务水平与效率大幅提升,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创建和发展的优越创新环境,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以及高层次人才、高精尖技术和高效能资本等高等级创新要素的集聚区。据国家科技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146家国家高新区内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企业R&D经费支出的31.8%,全部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聚集了全国40.9%的高新技术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5倍。当前,部分国家高新区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领先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对其他国家高新区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如中关村科技园于2009年开始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实施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等试点工作,集聚了国内最便利的资本、最先进的人才、最前沿的技术,逐渐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中心;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8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利润总额和实缴税收分别增长12.3%和9.6%,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8%,成为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同时形成了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非上市中小企业通过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进行股权融资、扩大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以及股权和分红激励、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6项试点政策面向全国推广,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政策、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企业所得税政策、技术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政策、企业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政策等4项税收试点政策面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绵阳科技城推广,成为全国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2015年国家高新区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数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单位:件)
国家高新区更是成为地方参与与引领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国家高新区由于较好的政策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以及较高的管理与公共服务效率,成为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度大幅提升。根据国家高新区年度统计数据与201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2014年全国115家国家高新区纳入统计企业共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额846.4亿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重达到13.4%;国家高新区企业共设立境外营销服务机构3392家,设立境外技术研发机构514家,设立境外生产制造基地365家;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境外授权专利13600件,拥有境外注册商标34895件,共有263家企业参与形成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内资控股企业拥有境外专利8293件,拥有境外注册商标26865件,共有206家内资控股企业参与形成国际标准的制定,内资控股企业境外知识产权数量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均超过60%。国家高新区成为国家及各省市区参与与引领全球生产体系、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国家高新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土地等资源约束以及生态环境约束逐渐收紧,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成本上升,过去单纯由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一些国家高新区的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创新效率有待提高。在高新区发展中,也存在只重视见效快的大型企业,忽视中小创新企业的倾向。国家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
2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长期高速发展中也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国家高新区的长期持续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资源约束收紧、政策红利减弱。在国家高新区发展初期,由于国家政策扶持与倾斜,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以及企业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迅速集聚,国家高新区的生产体系迅速发展,经济规模迅速壮大。但当国家高新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土地等资源约束以及生态环境约束逐渐收紧,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成本上升,过去单纯由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由于国民待遇和政策普惠趋势,部分国家高新区倾斜、优惠政策取消、弱化,国家高新区的政策红利大幅减弱,国家高新区的后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二是部分高新区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创新效率有待提高。高效创新体系中,政、产、学、研、金等创新机构在良好的协调机制下独立运行但协同互助,产学研紧密结合,科研成果转化快速有效。目前大量国家高新区中,虽然智力资源集中、资金充裕,但由于科技服务能力弱,资源配置不充分,政策法规和相关制度的不协调,科技人才的潜能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科研成果难以高效转化成生产力和竞争优势,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是部分高新区专业化程度不高。许多国家高新区是从一片空地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发展早期急于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招商引资中对投资密度高、项目规模大、成果见效快的大企业、大项目格外重视,而对那些尚处于初创期、市场前景不明朗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积极,对产业关联与产业链建设考虑不足,导致目前大量国家高新区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关联度不紧密、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四是大部分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除中关村等少数国家高新区以外,我国大部分国家高新区仍然处于“极化”阶段,主要是吸收、集聚周边地区的各类资源,强化自己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而资源、要素、技术、知识等的溢出较少,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不够。
3.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转型升级,是国家高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国家高新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承担起更为重要的战略使命。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不竭动力。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作为参与国际科技资源争夺的最重要主体之一,各国高科技园区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例如,部分知名大学科技园如英国剑桥科技园,运作模式由大学主导逐步转变为大学、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一体化运作;新加坡玮壹科技园集成校园、住宅、商业、教育、休闲公园等综合配套设施,实现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一体化”,建成一个“激发灵感的理想社区”。一种基于知识生态理念、以人才为引领、以创造力为核心、强调社区和城市融合的新一代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急需转型,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以实现中国从目前的制造业大国、强国,向着创新型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迈进。这些都要求国家高新区要根据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打造新型国家高新区,以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承担起更为重要的战略使命。
一是要完善产业体系、形成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世界各国在区域层面促进企业创新增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创新为主体特征的产业体系的基础。国家高新区要集中力量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强化产业体系的专业化建设,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专业突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要加强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的协作,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互补关系以及企业横向合作互动关系,形成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整体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生态不断优化的产业集群;要围绕高新区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以及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新业态、新经济增长点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形成。
二是要大力推进产城融合、打造高品质现代化科技新城。积极应用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绿色、智慧等城市发展新理念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要强化园区绿化廊道和公共绿地统筹规划,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互动、共享、智能、高效、能“零”距离精细化服务创新发展的智慧园区;适度超前配置商贸、医疗、教育等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以高品质基础设施集聚科技人才和科技产业,优化居住与产业布局,推进职住平衡,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形成高品质现代化科技新城。
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提升创新体系效率。发展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举措。国家高新区应该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进一步优化高新区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和技术的高速流动、扩散和溢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创新体系对创新要素的配备能力以及对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是积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大力探索创新创业新机制。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利条件,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等多领域、全方位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如积极探索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新型金融组织及新型金融产品,探索推进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探索采用股权激励、股票期权、分红奖励等方式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形成了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打造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创新的示范区域。
五是大力推进国际化、提升全球资源集聚能力和辐射力。随着生产全球化、创新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国家高新区必须嵌入并引领全球生产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发展。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家队”,国家高新区必须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国际一流的科研院所与高新企业,提升创新引领能力。要大力建设国际化公共科研服务机构以及国际一流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吸引和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和建立国际化标准与制度,营造国际化创新环境,推动国际机构与国际高端人才的创新创业。要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海外园区建设,探索技术溢出和成熟模式的国际辐射。
六是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各类开发区以及其他地区的协同创新,提升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是积极推进一区多园模式,将国家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推广到周边区域;大力推进高新区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利用创新要素集聚的溢出效应引领带动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大力推动高新区科研机构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推动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与联合培养,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输送专业化人才。
七是扶植欠发达地区高新区建设、推动全国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对于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加大国家自上而下的规划介入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高新区建设,创新驱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全国区域协调。例如,为了推动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市区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进一步大幅提升其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