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大别山上“一杆旗”——毛主席的炊事员李开文

更新时间:2016-09-19 10:05:57点击次数:788次字号:T|T

李开文对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几十年前,他大名鼎鼎。他因在毛泽东等领袖身边当了11年炊事班长而名震遐迩。他又是普通红军的一面旗帜。自新中国建立后,便从北京返回大别山,在高山大岭间迎风招展,成了他所辗转的艰难时代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他就是毛主席的炊事员李开文。


   1929年5月至12月,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和红32师大力支援下,在金寨东部的南庄畈、流波、西镇、白塔畈等地(原属安徽六安、霍山、霍邱等县边区),爆发了六霍革命武装起义,对大别山的革命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李开文也就是在此之后参加了革命。

   李开文的孙子李运彬回忆说:“我家世代务农。16岁,我爷爷李开文就开始卖苦力。他打小就烧窑,还到过燕子河租田种地,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他个头不到1米6,但人壮实,担子一上肩,一天可以走上一百多里的山路。32岁时,当了红军。由于他当时年龄大,文化程度很低,开始在红25军73师219团担架队当班长。其实,早在这之前,他就已经为红军做事了,不过那时他还只是个赤卫队员。”

   1932年秋,蒋介石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坐镇汉口,调集30万兵力,向鄂豫皖边区发动进攻。红军战士虽在七里坪、河口、胡山寨等地浴血奋战,却终因敌众我寡,不得不挥泪西撤,强行突围。9月8日黄昏时分,李开文的部队接到了要求转移的命令,说声走,当即就开拔。但是要去哪儿,谁也不知道。

   李开文的孙子李运彬回忆说:“那一天,爷爷的部队从家屋后经过。奶奶刚生下了一对双胞胎,才16天。爷爷怕进屋,奶奶一哭一挽留,就走不动了。当下心一狠,准备走过去。谁知还是被跑出来看队伍的大儿子李锦旭——也就是我父亲发现了。当时,父亲8岁,哭着、喊着奔到爷爷跟前,要他回家。爷爷不敢看父亲,不敢停下。父亲好不容易找到父亲,见父亲不理他,就拼命地哭喊着追上来。见此情景,爷爷边上的担架队员都忍不住劝他回去看看。爷爷这才停下来,回了一下头,望一眼早已哭成了泪人的父亲。但他马上又折过脸,走得更快了。这时,父亲疯了似地冲过去,一把抱住爷爷的一条腿不放。爷爷不由一惊,也不敢再犹豫了,一脚把父亲踢开。被踢了一脚的父亲,呆坐在地,他没有再追,爷爷也没再回头。就这样,爷爷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金寨,离开了大别山。”

   西撤的路是杀出来的一条血路。枪声一响,李开文就带着他的担架1班,两眼不眨地盯住火线上的战士。战士们冲上去了,他们就卧倒;有战士倒下了,他们就冲上去。他们同负了伤的战士们一道与死亡赛跑。首长负伤了就抬首长,战士受伤了就抬战士。这时他们的肩头便成了一个流动的“指挥所”。为甩掉围追堵截的敌人,部队忍痛丢掉了笨重的武器,轻装前进。但担架上躺着的战士,可不可能丢。担架上负了伤的首长,更丢不得。因此,李开文带领的担架班,每一天都在负重前行。离开了大别山根据地的红军部队,突然打响的遭遇战越来越多。因此,常常要不停地冲锋,连天急行军。大路都让给敌人了,红军只能走小道,走那些没人愿走的山道。李开文脚上的草鞋早就磨破了,一步一个血脚印。

   当时73师数千名干部战士都害上了烂脚病,一边赶着路,一边龇牙咧嘴,忍不住地叫。有些战士吃不消,绝望了,就趁着黑夜丢下枪支溜号了。担架班里的一个金寨老乡,这天也要溜走,被李开文发现了。他上去一把将他纠住。老乡向他哀求,请求放他回家。李开文说,你咋这么糊涂?你以为你还回得了大别山吗?你参加了革命,就成了离弦的箭,没有了回头的路。现在大别山已经落在敌人手里,你回去就等于去找死。既然回去是一个死,不如跟着队伍杀一条活路来!老乡哑巴了半天,最后还是跟着李开文归了队。

   之后,李开文在长征中受了重伤,总算捡回了条命,双耳却落下残疾。伤好后,他由担架班转到了炊事班。

   1935年8月,红军炊事员李开文随部队进入草地。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李开文最“难为”的还不是“无米之炊”。没有米,可以用青稞下锅;没有青稞了,可以杀掉战马,吃马肉;没有战马了,还可以去拣苦马菜煮了吃;连苦马菜也挖不到了,还可以熬“皮带汤”充饥;即便连皮带也吃光了,还有能吃的草根。最难的是没柴,尽管草地上满眼是草,可那些草就像战士身上的军衣,整天裹着雾气,罩着寒气,湿漉漉的。甚至到了宿营时,也找不到一块儿干净地皮。再说了,草地上的天,说变就变,一天数变。一会儿大雨滂沱,一会儿冰雹如注,一会儿又是漫天飞雪……有许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了泥沼中,再也没有起来。

   进入草地不久,战士们发现李开文不仅仅是面黄肌瘦,肚子也开始浮肿,浮肿得连走路都成了问题。可是部队驻下来之后,他浮肿的身体一下子又变了回去。战士们都觉得蹊跷。

   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他的肚子并不是浮肿,那是他把能引火的湿漉漉的柴草,塞进了自己的衣兜里。他是在用自己的体温把那些湿柴焐干,赶到宿营时,好马上把军灶烧着,保证及时引火做饭。他所在的团,乃至他所在的师,他的军灶每天总是第一个在草地上升起炊烟。于是他的军灶,就成为全团乃至全师炊事班的火种。李开文的名字,也就跟着他的火种,在红25军到处传颂!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李开文从红四方面军调入中央红军。他做梦也没想到,他随后被派往延安,直接分配到党中央机关,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接着又调任中央特灶班班长,天天同毛主席生活在一起。他就这样给毛主席当了11年的炊事员。后来有人羡慕地问李开文:“你做了毛主席的炊事员,一定感到很骄傲吧?”李开文听了,慌忙说:“我哪敢骄傲。不能瞎讲。毛主席不搞特殊,我们不是只给毛主席一人做饭。在特灶班吃饭的,有毛主席,还有周副主席、陈云部长、李富春部长,多着呢。”当然,他又说,有时毛主席写文章写得很晚了,他发现锅里的饭菜已经凉了,还不见秘书来,他就会把饭菜重新热一热,亲自送过去。

   有一次,其他首长的饭菜都由秘书们取走了,就是不见毛主席的秘书,李开文就端着热好的饭菜,给送过去。那是隆冬天,到主席的窑洞里时,门一推开,一阵寒风也跟着卷了进来。他禁不住打了一个冷战。听到开门声,毛主席抬起头,恰好瞧见这一幕,就笑着起身取出一件羊皮背心递给李开文。李开文忙放下饭菜,一个劲摇手,执意不要。但毛主席坚持要给,不要不行。毛主席说,叫你穿上就穿上,你个小,我个子大,抗冷。你老班长要是冻病了,我就吃不到你做的那道我最爱吃的菜了!李开文穿上羊皮背心问主席,我做的哪样菜,您最爱吃?毛主席说,当然是红烧肉嘛!李开文一听,倒不好意思起来。他刚来就听说,毛主席是湖南人,最爱吃湖南的红烧肉。他就偷偷跑去请教了别的炊事班的大师傅,回来照葫芦画瓢,试了几次,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没想到竟得到了主席的肯定。穿着主席给的羊皮背心,他感到暖和了许多,回到灶间时,发现刚调进特灶班的一个小战士,穿得比他还单薄,就把才被自己焐暖和的羊皮背心,脱下来给了小战士。李开文后来回到大别山,把那一道受到主席称赞的红烧肉也带了回来。这就是金寨现在有名的“古碑红绕肉”。

   1942年,为打破蒋介石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延安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带头开荒搞生产。当时中央特灶班只有7个人,大生产运动中,他们除去送茶送饭,也开荒。班里多是年轻的小伙子,数李开文的年纪大,就不让他下田,说家里总归要留人。李开文拗不过,就留下来烧水做饭。留在家里的李开文,其实比去开荒的年轻人还忙还累。他除了按时烧水做饭,还拾起了当年的“老把式”:打草鞋。他给自己订了指标:一天7双。打起草鞋来,他不光眼疾手快,还能打出花样。同样是草鞋,他会把收集来的各色布条、彩线,像插花织锦似的掺进草绳里,打出的草鞋既中看、又耐穿。

   他不光上班时见缝插针地打,大伙收工后也打。特灶班的年轻人一天忙活下来,爱凑在一起“侃大山”,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他就坐在一边打他的草鞋。他也想听大伙天南地北地说古道今,恨只恨他那对不中用的耳朵听不见,见到大伙突然张开嘴笑,他也跟着笑,却闹不清大伙究竟为啥会笑,咋会笑得那么高兴。大伙洗漱完了,上床了,他还要再打上一双。打到后来,放米放菜的小库房里,草鞋摞得有小山高了。这一天,他就和特灶班的年轻人一道,一筐筐地把草鞋送到开荒种田的战士们手中。他打的草鞋毛主席穿过,周副主席、陈云部长和李富春部长都穿过,连毛主席的小女儿李纳也穿过。

   那一年,李开文被评上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劳动英雄。在上千人的大会上,毛主席亲自把一面白布毛边的奖状授给了他。

   1947年2月,蒋介石从南京飞往西安,亲自部署胡宗南,厉兵秣马,突袭延安。胡宗南为使“突袭”一举成功,作战计划连手下的师长、军长都不透露,只告知部队要集结,集结后要干什么却严加保密。其实,没等胡宗南的部队集结完毕,毛泽东已是成竹在胸。毛泽东说:“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必人地两失。”所以,当胡宗南集中了34个旅的23万人马,攻入延安时,才发现是座空城。这一年,李开文正满50,年届半百。他跟随毛主席、周恩来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到达陕北后,却发现此时三月的陕北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黄土高原一片肃杀之气。

   这可急坏了李开文。到处是冰天雪地, 没菜吃——拖垮了首长们的身体怎么得了?李开文为此一连两宿睡不着。之后,终于有了办法。一天半夜,李开文悄悄带领两个身强力壮的小战士回了敌占区的延安。其实,李开文是粗中有细。他断定,这天寒地冻的,又是夜半三更,沿途的敌人哨兵一准会躲在哨棚里;何况他们又是一身夜色打扮,神不知,鬼不觉。再说了,特灶班随军撤出延安前,上级叫大家轻装出发,李开文却舍不得,他把大量的腊肉、腊鹅、咸鱼、咸鸡蛋,一时带不走的,一股脑儿全埋进了一处秘密的窑洞。当李开文带着两个战士抄小路直奔30里外的延安城,取了3担食物,然后手脚麻利地再回到驻地时,天才鱼肚白。

   开饭时,毛主席发现餐桌上忽然多出了许多菜,吃惊地问李开文怎么弄出了许多东西?李开文咧嘴直笑,说是他和两个战士回了趟延安。主席听完当场摔了筷子,沉下脸来责怪李开文,这样冒险的事怎么也去干,问他为什么不守纪律。李开文见主席真生气了,忙分辩说,敌人没他们路熟。主席半天没动筷子,见李开文低着头,一个劲地抹眼泪,又有些不忍。于是招呼大家吃饭,说别辜负了老班长的一番心意,这可是老李和两个战士豁出性命讨回来的。

   1949年7月,李开文跟随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一同进入北京。进城后,被组织上安排在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学习。1949年7月,李开文从干部学校毕业。他回到中央群工部,要求给自己分配工作。

   当时群工部长李维汉和李开文算是老熟人。李维汉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李开文说,组织上考虑他过去吃了太多的苦,现在给他安排了一个‘甜’的工作,决定派他去天津,当糖厂副厂长。李开文一听,吓了一跳,忙问天津糖厂的干部群众多少人。李维汉说,一千多人不会少吧!李开文一听直摇手。他寻思,这么多人,够得上一个整团的编制了。这么大个厂,自己哪有本事管好呢。他对李部长说,他不想去天津,也当不了那个领导,他还是回家乡大别山。李部长想不通。李开文也没拐弯抹角,解释说大军打到江南了,他家乡也已解放,该回去工作了;再说,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着他呢!李维汉劝他,当年红军撤离大别山,那以后国民党军队和当地还乡团,就大开杀戒,与红军沾亲带故的恨不能斩尽杀绝,他老婆孩子还能不能见到,恐怕都难说。还是劝他到天津工作。不去天津,就留在北京工作也行。可李开文坚持要回去找妻子孩子。他说,妻子孩子万一不在了,再说。17年前,他硬着心肠丢开了他们,现在眼看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他得回去偿还这些年欠他们的情。

   这不是李开文一时的冲动。“革命成功以后回家”,这个想法已经埋在他的心底多年。当年,他一脚把儿子踢开的时候,心里就是这样想的。他想,只要自己不是牺牲了,部队很快就会打回来。只是想不到,这一走竟是17年!最终,李维汉还是没有扭过倔脾气的李开文,李开文如愿以偿的回到了大别山。

   离京之前,李开文想起了毛主席“有机会要来看看我”的话。他想,这一去,就隔上了千山万水,今后不一定有机会再见到主席了。听说主席住在香山,就一路问过去,最后在双清别墅,见到了主席。毛主席自然也没有忘记这位“老班长”,了解情况后,关切地问李开文为什么不去天津当厂长。李开文说,天津糖厂的糖再甜也没有家乡的水甜。主席一听,笑了,说他这是要叶落归根啊!李开文报告说,他现在虽然认识了1206个字,可他心里清楚,自己不是一块当厂长的料,没有那么大能耐。回到家乡后,找个自己能干得了的,一定努力工作!毛主席得知李开文已经认识了1200多个字,高兴地说,回去就回去吧,但要经常写信来,到哪里都要记住了,你是从中央出去的。

这以后,李开文的组织关系从华东军区转到了安徽。安徽有关部门最后把他介绍到六安地委组织部。地委领导试探着问他想从事什么工作。李开文说,服从分配,什么工作都行。地委领导又说,那就回金寨县去当副县长吧。李开文一听,又是吃惊不小。他想叫他去天津当个厂长,他已经感到1000多人太多了。现在让他当县长,一个县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人,他哪有那个本事!连忙推辞,说这当官的事他干不了。地委领导见他态度坚决,不像开玩笑,便十分为难,就让他先在地区住下来。

   可李开文却等不及,他着急要回老家看看。经过两天的颠簸,第三天天亮时,他回到家乡板棚。从弟弟李开香口中得知,他离开大别山的那一年,国民党军队进了村,烧了他家房子。他妻子张氏为了逃命,连夜带着儿子李锦旭,抱着才出生不久的一对双胞胎,东躲西藏,不敢回村。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天也出奇得冷,张氏躲在一个山洞里。因为没有东西吃,挤不出一滴奶,可怜一对双胞胎眼睁睁地饿死了。后来,他妻子整整等了他10年,最后以为李开文不在人世了。这才死心,改了嫁。

   李开文决定哪儿也不去,就在家乡附近的响山寺粮站工作。最后,金寨县委也不得不依了他。李开文接受了县委给他的“响山寺粮站站长”的头衔。响山寺粮站是一个中心粮站,下面还管着古碑、双河、南溪、帽顶山四个粮库,方园上百里的地盘。为管好这些粮库,通往这些粮库的山间小道,每一块石头都差不多被他踩过。他一点也不像一个站长。

   一次,他踏着积雪走进古碑粮库时,脚步很轻,直到守库的年轻人觉出冰冷的屋子里有了暖气,才吃惊地发现李开文已经把炭火盆烧着了,并且已经把他的裤子架在火盆上烤热了。见年轻人醒来了,李开文慈祥地唤道:“小同志,棉裤暖和了。起来吧,快到上班时间了。”他更像粮站的一个长工。别人不愿钻进去的黑漆漆的仓板底下,他钻进去了,把所有的鼠洞一个一个堵起来;别人不愿爬上的高高的屋顶,他爬上去了,将黄鼠狼开的“天窗”一块一块补好;别人想不到的一些小事,他也会当成大事来办。粮库最大的消耗品就是扫帚。为了减少开支,他扛扁担,带上弯刀,自己上山砍原材料做。没出几天,响山寺粮站的大院里便冒出了一座芭茅花的小山,站长室变成了扫帚加工厂。大家觉得难以理解,响山寺粮站再缺钱也不在乎一点扫把费吧,为啥还要这样抠门儿,这样的找累?李开文的理由是:街上卖的扫把也是手做出来的,咱自己有一双手,干嘛啥都用钱买呢。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是:毛主席告诉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长出这双手就是为了劳动的。他从来都是穿自己编织的草鞋,吃自己种的蔬菜,用自己编扎的扫帚扫地,用自己磨出的弯刀砍柴……

   1956年底,全国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云集京城,李开文当选上全国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并登上大会的主席台。毛主席得知延安时期的劳动英雄李开文,现在又成了全国劳模,并来到北京,非常高兴,亲自请李开文到自己家里吃饭。12 月的北京,冰天雪地,出现在主席面前的李开文,一身单薄的黑色小棉袄,一双破旧得快看得见脚趾头的黑布鞋。主席见他穿得太少,就送给他一件皮大衣和一双毛皮鞋。

   李开文穿着毛主席送给他的皮大衣和毛皮鞋回到响山寺。一到家,好多乡亲都拥上来,听说他不光见到了毛主席,还到毛主席家里作客。身上的皮衣、脚上的皮鞋,都是主席送的,一个个羡慕死了,说他太有福气!后来,县里举办“建国十周年成就展”时,想要他的大衣和皮鞋,他很高兴地交了上去。展览馆留下了那件皮大衣,毛皮鞋还给李开文。李开文十分珍惜那双皮鞋,舍不得穿,当宝贝似的收在柜子里。想主席了,就把它拿出来摸摸、瞅瞅。1960 年冬天,大雪封门,村里的刘拐子来看他,他见走路本来就不方便的刘拐子脚上只穿一双烂布鞋,脚脖子已经冻得发紫,李开文就从柜子里取出那双毛皮鞋,让他穿走了。

   李开文1992 年逝世,安葬在响山寺的后山上。他对革命笃实的信念、高贵的品格与勤劳的精神教育和激励着老区一代又一代人。他就是那大别山上的一杆旗,永远不倒,永远迎着风猎猎作响。(喻林源)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