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 岳巍)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发出总攻令:“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
而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相关层级的扶贫工作会议。梳理扶贫工作思路,制定扶贫工作计划成为这些会议的核心议题。在一些地方更是出现干部选拔人事布局与扶贫任务直接挂钩的现象。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广泛热议。
从河北阜平的“把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湖南十八洞村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再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关于扶贫,习总书记一直在思考。而要追溯这项思考的历史,福建宁德算是起点。
在宁德,习近平用两年时间探索出一条的扶贫规律。多年后,一部《摆脱贫困》的著作再次让世人全面地了解习近平的扶贫理念--“因地制宜,弱鸟先飞,精准发力,滴水穿石”,这就是欠发达地区摆脱贫困的宁德定理。
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徒步深入下党乡调研。资料图
宁德定理在党群连心路上发芽
距寿宁县城40多公里的下党乡,算得上是寿宁最偏僻的乡镇。中国青年网记者在乘车前往那里的路上,还会感到这条通往镇里的公路有些崎岖狭小。车辆相遇时,即便有十年驾龄的司机也还是会放慢速度,小心错车。
时任宁德地区寿宁县下党乡党委副书记的刘明华告诉记者,这条唯一进出村子的公路还是在习总书记的关心下修成的,他当年第一次来下党乡的时候,车只能停在距离这里最近的山坡上,从山间徒步走下来。
说着,老刘向记者指了指墙上挂着的一幅照片。照片上,习近平总书记头戴草帽,带领着工作人员一字长蛇阵徒步下山。
根据老刘的介绍,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在步行15里山路后,第一次来到下党村。异常艰苦的路程给他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随后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当场拍板决定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40多万元用于建设水电站,尽快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和用电问题。
1989年7月21日,下党乡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7月26日,习近平再次冒雨步行赶到受灾最为严重的下党乡下屏峰村察看洪水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1996年8月7日,已经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再次来到下党乡。在他的协调下,下党经杨溪头村与浙江庆元县对接公路由省交通厅立项,1998年建成通车。
老刘说,时至今日,他还会时不时到习总书记当年下乡的路上去徒步走走,这是一条党群连心路。
《摆脱贫困》书中的开篇之作《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便是在这样一条条连心路上铸就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也就是在这一条条路上,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来自人民群众的真贫困,感悟到了贫困地区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宁德定理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脱贫经济学的东方版本
在宁德市坦洋村,一座距今有300年历史的廊桥默默见证了茶叶贸易的经久不衰。桥旁,一个水滴状缺口的石头艺术品默默地向外界传递着闽东人民“滴水石穿,久久为功”的精神。
坦洋村的村支书李钦告诉记者,近几年,坦洋村村民每年的人均收入可以达到13000元以上,这个水平要远远超过福安市的人均收入。而能够取得这一成绩,和习近平总书记就职宁德期间,对坦洋村的帮助密不可分。
1988年,刚刚履职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坦洋村调研。在对村子的情况作了丰富详实的了解后,他提出了鼓励坦洋村因地制宜大力开发茶业经济的建议,在他的亲自指导下,福安坦洋工夫茶叶有限公司成立了。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曾浓墨重彩地指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透过文章的描述不难发现,闽东当年不仅工业发展缓慢,同时又面临财力弱、资金少的困局。这些类似的情况也是如今不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通病”。
如何破局?习近平认为,在整个国家的宏观格局内,必须有独到的“闽东思考”。
《摆脱贫困》一书中记录了习总书记这样一段讲话,“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她的发展总要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诸方面的制约,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如果我们一说起改革开放,就想马上会四方来助,八面来风,其结果,只能是多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少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我们一谈到经济的发展,就想到盖成高楼大厦,开办巨型工厂,为追求戏剧性的效果而淡漠了必要的基础建设意识,那终究会功者难成,时者易失!”
显然这样的思考把准了宁德的“脉”,而其思考的结果正是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大农业构想。
构想是美好,真正的脱贫还需要闽东人民的奉献与付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认识到,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至关重要。因此,他提出“立足于闽东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
1988年后,宁德开始在“树立精神文明支柱、抓精神文明细胞建设”方面,在抓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军警民学雷锋共建精神文明方面,在抓社会治安治理、开展“扫黄打丑”“除六害”方面下功夫,并所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同时,一场科技兴农的风暴也在宁德的广大农村拉开序幕。大批科技人员进入农业主战场,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有偿服务。农业院校为农村培养出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技骨干,造就一代新农民,使他们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带头人。
这场风暴不禁让人想起了在大洋彼岸一个名叫舒尔茨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在同时期提出的一个重要经济学论断,“脱贫经济学”。该论断看来,农业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人力资本在农业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往往会比其他方面的投资要高许多。
为此,舒尔茨建议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充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并且要通过发展学校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降低推广农业技术的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率。
毋庸置疑,习总书记的宁德定理与“脱贫经济学”的要点暗中契合,不同的是宁德定理是基于闽东思考在东方土壤之上结出丰硕果实,堪称“脱贫经济学”的东方版本。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