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严监管时代”——三个关键词标注监管新方位
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严监管时代”。几乎所有关注资本市场的人都会给刚刚过去的猴年下一个这样的注解。
重拳打击首例信息操纵、首例国债期货操纵、首例利用沪港通操纵……随着稽查执法风暴的强势来袭,变革、重塑、定位三个关键词正标注着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方位。
变革:稽查风暴呈现新特点
数据显示,2016年,证监会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书218份,同比增长21%;罚没金额42.83亿元,同比增长288%,单个案件罚没款金额最高超过10亿元,为历史最高罚单。
在这些处罚结果之外,还有一组数字更值得关注。近两年,证监会新增立案647件,移交审理463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110件,通报线索60余件。
两组数字背后体现出监管层持续加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保持执法高压态势。除了果断和魄力,在这场监管变革中,人们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特点。
稽查执法的手段越来越多样。现场检查、专项核查、市场监察、舆情监测、投诉举报……每一天,都有无数线索汇集到监管部门。如何把这些分散的线索化零为整?大数据正在为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者布下“天罗地网”。通过“数据建模+机器学习”,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和“老鼠仓”等违法行为的类案模型建立,随着大数据的积累,监管嗅觉将愈加灵敏。
2016年也是证券期货跨境执法协作里程碑式的一年。首例利用沪港通实施的跨境操纵市场案被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联手“拿下”,借道沪股通交易机制反向操纵A股的“猫腻”最终难逃法律严惩。跨境协作正在成为全球证券监管机构的共识,据统计,全年境外监管机构向中国证监会请求协查案件142件,中国证监会请求境外监管机构协查案件36件。
在常态办案的同时,打击IPO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操纵市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等4大专项执法成为2016年稽查执法的亮点。
重塑:市场生态正在洗牌
健康的资本市场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生态,监管层的稽查风暴正在重塑市场生态。
一系列稽查行动向市场传递着强烈警示信号:只有参与市场的各方遵守规则,市场生态才能达到净化和平衡。同时,通过典型个案的严厉查办,对每一名投资者形成“反射性防护”,对每一类违规手法调教纠偏。
作为资本市场最为严重的欺诈行为之一,IPO欺诈发行及虚假披露一直是市场各方痛恨的“痼疾”。首家因欺诈发行退市的欣泰电气、首家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被退市的*ST博元……监管层猴年剑指这一市场“痼疾”,对首发申请企业和相关中介产生了强烈警示。
据了解,目前已有近70家IPO企业主动撤回申请,让一些心存侥幸、意图“带病申报”的企业和中介机构知难而退。
对审计评估乱象的治理风暴同样来得猛烈。2016年,在证监会首次集中专门对审计、评估机构开展的稽查执法行动中,6家机构被查出。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曾表示,在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存在舞弊的情况下,如果缺乏信息披露可信度的独立保障机制,受巨大利益驱使,证券市场信息欺诈行为必然频发高发。
业内人士指出,公司财务会计信息和资产评估信息,直接关系投资者的判断决策。因其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资本市场设立了外部审计和评估制度来进行专业鉴证,由专业机构发挥有效监督作用。
治理审计评估乱象,亮明了稽查执法关注焦点:中介机构的履职尽职已成为监管重点,坚决抑制中介机构出具“量身定做”式的报告,审计评估机构要真正发挥市场看门人的作用。
定位:资本市场的“守护神”
从去年2月上任开始,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就提出了“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监管理念,一年以来,从脱稿痛批野蛮收购到“逮鼠打狼,严惩资本大鳄”再到证券期货监管会上全面亮明加强监管的决心,监管思路和监管方向的定位日渐明晰。
刘士余指出,今年将深化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继续提升监管能力。他多次强调,持续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稽查执法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弱化。“坚持市场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管政策和做法不动摇、不折腾,务求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证监会首次与公安部联合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探索建立和加强行政与刑事在信息共享、执法联动、案件移送等方面的协作机制,形成打击合力。此外,监管部门也正在与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等积极沟通,推动相关司法解释尽快出台。
透过对稽查执法的重点关注,不难看出监管部门的决心。作为增强监管威慑力和化解市场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稽查执法成为要牵住的“牛鼻子”。
作为资本市场“守护神”,监管层重点关注稽查执法是为了保护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更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监管,引导资本市场回归“初心”,真正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
来源:新华社记者刘慧、王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