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工程助力“一带一路”中尼口岸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往日安静流淌的雅鲁藏布江与318国道一同变得热闹、欢腾,西藏正在着力推动拉萨到日喀则、日喀则到吉隆的高等级公路建设。西藏吉隆,是我国内陆到南亚国家的二级陆路口岸,2016年,经由318国道和吉隆口岸监管进出口货物达10.45万吨,同比增长5.83倍,其中出口10.32万吨,同比增长5.75倍。大数据的背后,离不开14年前在此默默奉献的中交二航局人。
14年前,在西藏大地冬意浓浓的季节,中交二航局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踏上了这片神秘瑰丽的世界第三极,来到了有“西藏的母亲河”之誉的雅鲁藏布江畔,开始了二航人在世界屋脊的创业与奉献。
开疆拓土,奴格沙告别牛皮筏
2003年,中交二航局(原中港二航局)中标西藏318国道中尼公路的改建项目,由此打开了建设雪域高原的大门。同年12月20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是让雅鲁藏布江从文静变得激动的日子,也是一批年轻二航人激情燃烧岁月的开始。
在离项目部不远的扎西泽仁大爷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年轻时以做土特产生意为生,他也是奴格沙大桥成长的见证人。据他回忆:在2001年8月,恰逢西藏雨季,雅江的水狮吼着拍打着奴格沙两岸,为了按照预定期限交货,扎西泽仁冒险渡江,而他乘坐的牛皮筏却被打翻,导致货物尽失。“那可是我三年的积蓄啊!” 扎西泽仁用粗糙的双手捏着眼角说道。
随着318国道曲大段G合同段整治改建工程的全面铺开,位于雅鲁藏布江江畔的切洼乡切娃村也见证了江面上古老的牛皮筏消亡、一座新建大桥——奴格沙大桥横跨南北的历史。切娃村村民次仁大爷作为牛皮筏摆渡的船工,在他的记忆中,冒着洪水的危险送病人过河的场景随着努格沙大桥的竣工一去不复返。
精工筑梦,小弯桥创造大历史
奴格沙大桥,是我国目前最小半径弯桥、国道318线中国通往尼泊尔的公路大桥,也是中国通往尼泊尔的重要交通枢纽。
据贾能文介绍: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半径小于300米即为超小半径弯桥。而奴格沙大桥全长360米,其中直线部分210米,弯桥部分150米,转弯半径为200米,其弯度之大、半径之小在我国公路建设史上尚属首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攻坚阶段,你可能不知道5天不碰床、不换衣的滋味。”时任技术员的李建华说。当时为了解决超小半径的难题,李建华与同事们在总工的带领下,会同实验、质检等部门一同研究计划方案,整整5天5夜都是在办公室度过。“有时候趴在桌子上一分钟就能做个梦,梦没完就又被叫醒了。”李建华说。
经过反复论证研究,最终研究出了采取纵、横双向同时架设的新工艺,成功解决了超小半径弯桥的架设技术难题,创造了全国相似地质技术条件下架设速度、安全施工的新纪录。
扎西泽仁说:改建前,努格沙段公路在泥石流发生几率较高的山谷底部沿雅鲁藏布穿行,一旦中断,拉萨和日喀则之间就要多走二百多公里从羊湖绕行。改建后,由于新修的努格沙高架桥将桥面距离水面提高了40米,使得过去一到雨季就断路的318国道直到今天从未中断。
“在我们进藏前,时任六分公司的总经理刘灏就对该工程定下了带一流队伍、建一流工程、树一流形象、强管理、出效益基调。在14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一目标我们实现了。”时任项目书记的贾能文自豪的说。
精神引领,自力更生领风骚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到达驻地后,项目部的生活条件远比想象的还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克服高寒缺氧。时任技术员的王勇回忆道:“刚进藏的那会,一天流几次鼻血,开工典礼人都没到齐,三分之一的员工连同当时的项目经理,都进了医院,但是我们缺氧不缺精神。”
只去过一次的刘志勇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老山沟,一个吃不到新鲜蔬菜、流水会结冰、走几步路就撑着双腿大口喘气的地方。“如果你要去,你要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别感冒。”他回忆当时和他同去的一个同事很不凑巧的在那感冒了,原本想自己身体强壮,压压就没事,谁曾想越来越严重,最后送医院的时候脸都憋紫了,而且不吸氧不打吊针根本就不会好。
雅江的水不能供人饮用,如何解决项目部几百号人的喝水问题这个重担便落到了项目党支部书记的贾能文身上。劳资员孙晓波回忆道:当时为了找到能用管道牵引的水源,我同书记在风化山体的峡谷冒着坠石危险找了两天,当时我们的脚都磨破了,袜子黏在伤口上扯都扯不下来。一共找了16个水源,却均不满足项目部需要,最终书记决定就地打井。
“当时我们平均年龄都差不多二三十来岁,血气方刚的,就不信啃不下来这块骨头。”贾能文说。就这样,项目部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在驻地旁打下一口至今还在使用的深水井。“当看到水喷涌而出时,整个项目部都沸腾了,大家奔走相告,那一天我听的最多的就是:我们有水了。”今天回忆起来,孙晓波依旧喜形于色。
人文关怀,雪域高原感温暖
二航局员工在西藏建设期间,二航局及六分公司的领导多次深入西藏,慰问一线员工,给远在他乡的人们带去家的温暖。
2004年5月29日,时任二航局党委书记汤永生、六分公司党委书记张文胜来到项目部考察慰问并指出: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的有力途径。同时,他让大家要明白为什么到西藏来,要在西藏干什么,最终在西藏留下什么。他要求,这些问题一定要用业绩来回答。
二航局对艰苦条件下的西藏项目部的工作要求虽高,但不乏暖人话语。“刚到项目部,汤书记就要求前往工地,看望一线员工,他握住工地上嘴皮发紫、气喘吁吁的职工久久不松开。他说:大家辛苦了,二航局有你们这群年轻人,没什么攻克不了的困难。大家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就尽管给我说,我永远是你们的家人。”14年后的今天想起当时的场景,仍然令贾能文唏嘘。
有一些感动也在激励着二航人不停的将工作做到极致。
时任技术员的王奇峰说:“做不好项目,我无法面对那些对交通畅通满怀希望的的藏族群众。”他说“刚到项目部的那天,我们的车陷进了水沟,立即就有一群藏族老乡手拿铁锹奔了过来.....自发的来帮忙推车。他们当中有的连汉语都不会讲,可你从他们真诚的目光中就能读懂他们的心。”
继续前行,丝绸之路谱新篇
二航人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在丝绸之路上相继承接了多个项目,一步步践行着“港航连四海、路桥通五洲”的企业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丝绸之路谱写新篇章,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从2000年二航人打开在古丝绸之路上开疆拓土的大门开始,十六年来,中交二航局先后承接了西藏柳吾大桥、西藏八一林芝大桥、新疆果子沟大桥、乌市绕城高速等路桥的建设,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中,在2007年4月建成通车的西藏第一立交桥——柳梧大桥拉萨火车站连接拉萨市区、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必经的大桥。在柳梧大桥建设工程中,中交二航局负责大桥主跨的建设,其中包含了施工技术要求最高的提篮拱承重技术。2006年,随着青藏铁路竣工日期临近,建设方一再压缩工期。为了确保火车在预定时间内顺利开到西藏,在冻土期有4个月的情况下,二航人在西藏开了冬季施工的先河,研究出在冰面下的浇筑技术,提前了施工工期,圆满完成任务。
2011年中交二航局建成的新疆果子沟大桥则是全国首座公路钢桁梁斜拉桥、新疆第一高桥。该桥集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设备“四新”于一身,并首次使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塔梁异步施工工艺、液压爬膜、自行式移动模架等国内领先技术,是新疆公路建设史上一次重大突破,为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桥的建成解决了伊犁河谷的出行难问题,使伊犁州能够全天候通达乌鲁木齐,对新疆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7年6月,贾能文再次路过奴格沙大桥,并看望了扎西泽仁全家。时隔14年,年迈的扎西泽仁依然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抱着咿呀学语的小孙子对贾能文说,“傍晚的时候我常带他去奴格沙大桥上眺望,给他讲这条河、这座桥还有建桥人的故事,希望他长大后也能像你们一样……”(常魁星 田本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