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迎来“燎原之势”
千余综合管廊行业企业家齐聚北京宣告中国市政工程
协会综合管廊建设及地下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本网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综合管廊建设及地下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国综合管廊建设新技术高峰论坛于11月19日---21日在北京四季御园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管廊行业和相关部门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工程科技人员等一千多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副秘书长沈汛主持了在11月20日上午举行的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综合管廊建设及地下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仪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油新华当选综合管廊建设及地下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在全国综合管廊建设新技术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军委科技顾问钱七虎等众多专家学者以“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治理城市病”等为题进行了精彩的院士报告。
综合管廊可以说是现代城市的“生命线”,是保障城市每一天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它可以非常好地保持路面的完整和美观,降低路面多次重复翻修的费用,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城市用地面积,也减少了架空线和绿化的矛盾。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不仅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一项改变城市面貌、保障城市安全、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
作为城市地下“大动脉”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起源于19世纪欧洲,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在欧洲,1832年法国发生霍乱,第二年巴黎市着手规划市区下水道系统网络,并在管道中收纳自来水、电信电缆、压缩空气管及交通信号电缆等5种管线,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规划建设的综合管廊。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890 年,德国就开始在汉堡建造地下综合管廊。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有地下综合管廊30公里,建在岩石中,直径8 米,战时可作为民防工程。随后英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都先后建起了地下综合管廊。
在我国综合管廊起步较晚。1958年,我国第一条综合管沟建造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下,宽4米,高3米,埋深7-8米、长1公里,收纳电力、电信、暖气等管线。1994年,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人行道下建造了两孔宽5.9米、高2.6米、双孔各长5.6公里、共11.2公里的支管综合管廊,收纳煤气、通信、供水、电力等管线,这是我国第一条较具规模并已投入运营的综合管廊。21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又推出更多管廊试点。随后越来越多大中城市开始规划和探索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颁发;12月26日,住建部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5~6月,住建部相继发布GB 50838—2015《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和《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km以上。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 可见,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燎原之势”已然形成。
为了团结城市综合管廊专业领域的各类从业者,打造行业高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进步,促进综合管廊建设的繁荣与发展,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同济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综合管廊建设及地下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
此次大会的成功举行,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市政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大规模全面铺开,从而有效破解作为城市配套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对城市道路“轮番轰炸”,频繁“开膛剖肚”,不仅市民叫苦连天,怨声载道,令政府部门也头痛,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种种弊端。 (崔光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