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4日电(记者 李金磊)最近,不少人开启了囤粮模式,多地超市出现了抢米抢面抢油的现象。到底怎么回事?
“怎么现在开始抢米抢面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大爷大妈们在抢米抢面抢油?”“我奶奶看小区里抢米她也抢,一口气买了10袋大米。”“逛了两家超市,大米都没了,现在抢米的和曾经抢盐的是同一批吧。”
近日,全国多地出现消费者抢购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的情况。公开报道显示,有个别市民甚至一次性购买了600斤大米。
物美集团工作人员对中新网记者表示,这两天确实个别门店出现了消费者集中采购物资的现象,超市也增加了补货频次,从之前的每天2次提升到目前的4至5次,确保渠道通畅,货源充足。
一夜之间,为什么大家都在抢米了?要知道,盲目抢购生活物资,不仅会影响市场供应,也可能造成短时间资源短缺,影响终端价格和正常生活。而且,抢购这么多东西囤积家里,也可能发霉变质。
之所以出现抢购米面粮油,是因为很多人在看到商务部的一则通知后“想多了”。
商务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
但是,这一句话被过度解读了,有些人自以为这句话有弦外之音。“想多了”带来的后果就是“买多了”,导致不少人也跟风加入抢购的队伍。
库存充足,中国粮食够吃!
很快,商务部出来澄清。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商务部专门印发了通知,目的在于督促各地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强货源组织,畅通产销衔接,提前采购耐储蔬菜,与基地签订蔬菜供货协议。
而且,总体来看,中国粮食库存充足,也是足够吃的。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3日透露,目前,中国粮食库存总量充足,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的比例超过70%。
以小麦为例,在连年丰收的形势下,库存持续增加,目前可满足1年半的消费需求,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对于粮食供应保障能力,秦玉云说,中国粮油加工能力很强,每天可以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也就是说,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粮测算,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都够全国人民吃2天了。
此外,中国应急保障能力也显著增强,粮食应急加工企业达到5500多家,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
从销售终端来看,一些超市也备货充足。永辉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加大蔬果粮油肉蛋奶、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资的储备,提前备货,保障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自今年11月至明年2月春节合计4个月期间,全国蔬菜采购量预计将较平日增加15%;蛋品备货较平日增加15%;猪肉、牛羊肉等肉品备货较平日增加超30%。
保持理性,过度囤粮没必要!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口粮绝对安全,自给自足,米面无忧。
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度恐慌、盲目跟风“抢米抢油”,大可不必。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所长白明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中国人一直坚持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今年粮食又获丰收,也有底气确保粮食供应充足。
“没必要抢米抢面”,白明说,不反对老百姓适度囤一些货,比如上班族没时间每天买菜,一次买一个星期的货未尝不可,但是没有必要恐慌性囤货,更不必听风就是雨,很多东西囤多了,过了保质期,会造成浪费和损失。要根据用途和数量合理储存,没必要过度囤粮,满足正常生活需要即可。
所以,要保持理性,避免盲目囤粮、抢购。
“当年抢的盐,吃完了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