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我国消费市场韧性逐渐显现

更新时间:2022-11-11 09:53:21点击次数:39604次字号:T|T
原标题:我国消费市场韧性逐渐显现

今年的“双11”,颇不寻常。一方面,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给消费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在持续做好精准防疫的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力落实系列促消费政策,巩固提升消费能力,新型消费稳定增长。

专家表示,尽管受疫情影响,消费市场恢复基础仍需巩固,但今年“双11”仍呈现线上线下结合发力、消费方式更多样的特点,消费市场韧性逐渐显现。

购物平台多元 线上线下结合

“双11”预售开启后,老字号荣宝斋日均直播5小时,其天猫旗舰店近期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0倍。京东家电迎来开门红,28小时共售出超1500万件家电产品。“抖音双11好物节”开启1小时,抖音商城支付客单价同比增长217.1%。

“今年‘双11’促销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购物平台也愈加多元,直播带货成为网购又一主战场,给了消费者更多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表示。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表示,从供给端看,服务更加精细化。从售前促销活动规则、最终优惠价格显示,到售后商品保价、退换货服务时限延长等,平台和商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利和人性化的服务。从需求端看,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牌。

今年“双11”,线上线下深度结合。“线上消费并不是简单地替代线下消费,而是成为消费创新拓展的重要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表示。

阿里巴巴集团国内数字商业板块总裁戴珊表示,“双11”已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共融共生的印证。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届天猫“双11”只有27个商家报名,到今年有29万个来自全球的品牌参与,其中7万个品牌是首次参加。

“线上经营依托并服务线下实体经济。”关利欣认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充分发挥以线上经营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线上赋能线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董礼华日前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1%,增速明显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随着传统零售业态加速转型升级,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不断拓展提升,实体店铺零售逐步改善。

消费市场恢复 基础仍需巩固

今年以来,部分地区疫情对消费产生扰动,让“双11”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

陈丽芬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双11”消费增速可能会受拖累,但“双11”电商购物节依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消费热情,推动消费市场加快回暖,并带动零售、物流等服务业的加快恢复发展。

透过一年一度的“双11”晒单,仍能发现消费需求的新趋势,玩具、宠物、运动户外类商品增速加快。同时,理性消费和注重性价比仍是消费者的重要考虑。

“‘双11’等重要消费节庆进一步丰富了消费供给,增添了消费市场活力。”关利欣分析认为,我国消费市场复苏存在很多积极因素,“但也要看到,疫情对消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部分地区快递收发出现延迟,聚集性、接触性消费恢复程度较低,消费市场恢复基础仍需巩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邹蕴涵表示,消费业态模式不断创新将助力挖掘消费潜力。疫情之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应用,对居民消费的激发带动已经不仅局限于商品消费,部分服务消费也加快转向线上。同时,电商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消费便利度,形成消费新增长点。

多出实招快招 拉动消费增长

要加快落实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结合各地实际,多措并举恢复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政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促消费政策组合拳,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为动能,丰富消费场景,推动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陈丽芬表示,以大城市和城市圈城市群的消费发展为驱动力,增强大型中心城市消费集聚力和消费供给创新力;以传统消费为主力,加大促消费优惠力度,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以政策创新为引领,培育消费增长引擎,挖掘消费新增长点。

关利欣表示,要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城市商业体系和供需对接机制,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进农村融入现代流通体系,同时,丰富线上线下商品、服务和消费场景,促进消费升级。

“随着产业的深刻变革,实体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电商平台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有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建立优质的服务业新体系,构建扩大内需的新引擎。”陈丽芬表示。(记者 冯其予 黄 鑫 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