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专项债发行使用节奏明显提速。前9个月,各地组织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2422亿元,其中专项债券35432亿元,在带动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部分省份已获得明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
专家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工作已基本落幕,各地要争取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助力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同时,为推动专项债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要提前谋划储备明年专项债项目,避免出现“钱等项目”等情况。
持续拉动有效投资
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为3.65万亿元,前9个月已发行3.54万亿元,成为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靠前发力的重要抓手。
“今年专项债券发行工作起步时间较早,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在3月份已全部下达,6月份基本发行完毕,进度比去年提前了半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表示。
除了发行进度加快外,今年专项债投向更准、结构更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专项债资金主要投向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等基建领域,也持续向能源、乡村振兴、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两新一重”相关领域发力,力保与民生息息相关领域的平稳发展。
“专项债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在投入并启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能够直接拉动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政府拉动投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李旭红表示。受益于专项债“四两拨千斤”的拉动作用,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增速比前8月加快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
越来越多社会资金参与到重点领域项目建设中,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资金保障更加有力。以湖北为例,今年10月底已完成全年新增专项债券1848亿元发行任务,发行额度较去年增加233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资金保障了全省1643个重点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资超过1万亿元,扩投资稳增长作用明显。
盘活用好结存限额
在发挥稳投资、稳增长作用的同时,根据审计披露,部分地区存在专项债资金违规使用与闲置等问题,比如有的地区将专项债券资金用于企业经营、人员工资等。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认为,要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应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借、用、管、还”全过程监管,强化债券规范、高效和安全使用。同时,要不断优化债券额度分配、优化资金投向、完善绩效管理,以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将资金花在“刀刃”上。
王泽彩建议,一方面,可用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穿透式监测债务资金从国库拨付到项目单位的全过程运行情况;另一方面,可按专项债券资金管理规定,将债券限额与支出进度挂钩,并实施支出进度通报预警,防止资金沉淀。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依法盘活地方2019年以来结存的5000多亿元专项债限额,各地要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用好用足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成为四季度工作重点。
“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是维持财政政策力度、支持扩大有效投资、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举措。”李旭红认为,5000多亿元专项债限额,应重点支持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最大程度补足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薄弱环节,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作用。
各地正快马加鞭依法盘活专项债结存限额。例如,10月28日,河南省发行新增专项债券9只共314亿元。河南省财政厅表示,本次发行的新增专项债券为9月份下达的专项债券结存限额,圆满完成“10月底前发行完毕”目标任务。
“接下来,应狠抓项目落地,督促各地依法依规加快推进项目前置要素条件工作,推动资金直达实施和运营主体。”王泽彩认为,同时,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最大限度发挥专项债稳投资、促项目、保增长的重要作用。
切实提高项目质量
随着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画上句号,明年专项债发行情况备受关注。专家认为,在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明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有望在今年年底前下达。何代欣表示,提前下达专项债限额,为专项债的发行使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争取了时间。
个别地区已率先获得提前批额度。近日,福建省财政厅发布消息称,11月1日,财政部提前下达福建省2023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1034亿元,比上年增长33.9%。
“今年财政税收政策的落实普遍较为靠前,专项债限额下达进度与力度较往年相比有所提高。”李旭红表示,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额度,可为财政宏观调控和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也能为地方更好谋划项目、安排预算、调度资金预留出空间,助力稳定今年经济大盘,托底明年经济增长。
为抢抓政策窗口期,推动专项债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不少地区开始谋划储备明年专项债项目。例如,11月8日,山西省召开2023年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工作会议,对2023年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入库申报、精准安排、调度推进、后续监管等作出系统安排。
何代欣表示,各地项目谋划应坚持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符合民生发展等现实需要,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切实提高重点项目质量,撬动有效社会投资,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李华林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