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菡每年市民文化节启动的日子,被称为“文化服务日”。今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于今天启动,特别的是,十周年之际,文化服务日正式更名为“城市美育日”。“开展社会大美育工作,重点是要加强专业力量加入市民文化节,推动市民文化节平台机制持续优化,推动社会资源优质化。”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介绍,今年市民文化节将以社会大美育为主线。
美育服务“全民全龄全域全时”
常有人问,上海有各类国际国内文化艺术节,为什么还要办市民文化节?答案是,因为还缺一个365天、面向2400万市民,人人可参加、人人可出彩、人人能享受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成果的节日。2013年3月23日,上海市民文化节在市民期盼中开启,如今迎来风华正茂的十周年。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顾问沈伟民注意到,上海市民文化节有一个重要特征值得关注,那就是重视发展社会优质美育主体,大力推动美育活动开展,推动艺术教育普及,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结合。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的第一年,就精心策划推出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十大艺术类赛事,参赛对象涵盖全市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市民。
市民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上海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标志。在上海市民文化节各项活动方兴未艾之际,不少艺术家纷纷“落户”基层一线,在校园、在社区创建艺术传播基地,更有效地普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美育工作。上海剧协、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市群艺馆等还协调相关专业艺术院团,联手相关区培育打造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项目,上海市民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悄然得到提升。一支支市民“百强团队”、一位位“草根达人”,从上海市民文化节中一一涌现。十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展各类活动40多万项,惠及近2亿人次。全民赛事催生出7000余支(位)百强市民文艺团队及达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馆优秀活动品牌、第二届上海十大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上海十大文化活动品牌,成为“五个人人”最为生动的实践。
今年,市民文化节将以开放融合的优质平台,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为广大市民提供“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美育服务。
提升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
2021年市民文化节“文化服务日”,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平台首次走入五个新城,结合区域功能定位与文化特色,举办一系列演出、导赏、讲座、辅导等活动,为当地百姓提供优秀公共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吸引更多人走进新城,为这些公共文化新空间带来人气。与此同时,全市郊野公园内的首家书房——闵行城市书房浦江郊野馆正式开馆,软硬件全新升级的衡复风貌馆“灯塔书房”也正式揭幕,见证着上海公共文化服务跳出原有的设施体系,融入城市的各个角落。
吴鹏宏介绍,市民文化节希望能通过文旅赋能帮助五个新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百姓的获得感,也把好的服务项目送到更多百姓身边去,实现更广的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凡是人群路过的地方,都可以植入公共文化。‘十四五’期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提升百姓的获得感,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和成果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上海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稳步推进、“一区一品”文化特色彰显、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升级……未来,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发展将融入文化强国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愿景之中,以人民城市建设为基本遵循,不断创新办节的机制与理念。“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内生驱动力,同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不断提升市民文化节的内容供给和服务效能。”吴鹏宏说。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