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百家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艺苑百家 > 正文

水墨伴人生 别有洞天景——“猴王”王永画赏析

更新时间:2018-12-21 10:46:00点击次数:101245次字号:T|T


王永创作中



         初识王永,是在一次有数十名书画家同场挥毫的聚会上。委实说,作为一名浸淫新闻界已久的媒体“老人”,有幸与艺术圈的不少名家结缘;自然地,这种“应景”创作场合,也就没少掺合。但,若说能特别刺激人兴奋神经的,却并不是随时都有,更非你“想见就能见”的……然而,这次的经历,却让我眼前突然一亮,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想写点什么的欲望和冲动——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在一张临时拼搭的画案前,一位看似干瘦而精神的花甲老头,正在默默地作画:悬崖上有一株苍劲的松树,高大挺拔;树枝上面有一只单臂倒挂的健壮猕猴,正在自由自在地晃荡秋千,顾盼有神的双目,又似是在招引树下的同伴;悬崖下是一条宽阔的瀑布,瀑布中央有一块凸出的石头,分外醒目;石头上面端坐着一只怀抱猴崽的大猴子,正警惕地环顾四周,又似是欲飞跃上树状……画面生动有趣,意境深邃,尤其是那一只只灵猴,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画中一景一物,呼之欲出,让人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王永近照



水墨人生乘风起,“猴王”美名天下闻

         王永,字云谷,号爱莲居士,1952年出生,成都人。四川美协会员,民建中央画院院士,中国佛教书画院院士,中国西冷艺术馆特聘画师,四川国防诗书画院常务理事,四川茂鑫红色文化书画院副秘书长,四川新文人画院常务理事,中国振鸣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成都市政协书画院画师,西南交通大学书画协会顾问,敦煌艺术创作委员,济南稼轩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王永生活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里,自幼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上了书法和绘画。然而,少年时的王永却历经磨难,下过乡,当过兵,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尝过。
          “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王永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勇于在逆境中奋起的人。特别是,在书画艺术创作道路上,他始终是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初心不改,笔耕不辍。
          王永,师从杨良先生,早年专攻素描、人物画,并研习书法,后由西画转攻国画,专攻花鸟画,并兼修山水画。至今,王永的书画生涯已有40余年。
         王永是一个勤奋、多产的画家。然而,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王永发现,作为灵长类动物的猴子,相比一般其它动物更有灵性和智慧,更具绘画艺术研究和创作的价值。于是,四五年前,王永便一门心思地潜心钻研画猴子。
         王永创作的猴画,生动活泼,灵动诙谐,妙趣横生,意境深远。真可谓是:“景外有景,画外有画,诗意隽永。”
          一时间,“猴王”和“王猴子”的美誉蜚声海内外。众多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慕名而来,甚或邀请其就地作画,大家纷纷以收藏王永的猴画为荣。其中,还包括全国书画界的许多名流大家竟主动提出,愿以他们的成名之作与王永创作的猴画交流。
          至今,王永的多幅作品被邓小平故居、朱德故居、陈毅故居、吴昌硕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蒲松龄文学院、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会、澳洲中国艺术中心、日本广岛、福冈国立美术馆、荷兰王国艺术中心、比利时马林市美术馆等海内外众多名家名馆所收藏,并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作品大展,屡获殊荣。
          画作《春到山涧》、《胜似春光》分别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05周年大展”并入编作品集;《秋声》获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会绘画特等奖;《万壑松涛》获全国红岩杯国画一等奖,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年展一等奖;《鸟鸣山更幽》在《抗日杯中国书画名家优秀作品大展》获银奖;《青城后山》入选中国当代第七届山水大展,入选山水画三百家大型画集……
          作品及传略入编《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中国画赴日本优秀作品集》、《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全国中国画书法艺术精品大展作品集》、《世界书画家名录》、《中国当代第七届全国山水作品展作品集》、《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书画作品集》等。1992年在成都参加“七人水墨画展”,1996年、1997年分别在甘肃白银、兰州举办个人画展等。

王永作品多次参加成都、广州、大连、佛山、深圳、南京、香港索斯比画廊等地大型拍卖活动,深受各地收藏家的喜爱。




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韩邦彦(右)观王永(左)画猴



王永(左)与本文作者(右)在一起




功夫在画外,别有洞天景

          “绘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功夫在画外。”王永认为,“绘画艺术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绘画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应是一种各种文化艺术的综合修养和学习。”
          为此,王永在从吴昌硕、黄宾虹等前辈名家大师们的作品中吸收营养,重视中国画传统技巧,练就扎实基本功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从绘画艺术之外寻求艺术养分。无论从其绘画的线条,还是其作品内容的题材、构图和意境等,但凡熟悉王永画的人,都不得不为王永在书法、文学、诗歌、音乐、戏曲等诸多“画外功夫”的功底之厚,造诣之深而赞赏不已。
          “一幅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构图。”王永告诉记者,“绘画要既有对立,又有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对应。”
          在创作花鸟画时,王永大胆取舍,色彩跳跃,用笔活泼灵动,花鸟如歌若舞。多种多样的叶子重叠掩映,富于变化,使其秩序组合穿插,花冠的聚散、动静的呼应、叶的光质和反正配置,宾主相托,聚散分明。故而让花草、飞鸟、走兽、山水在宣纸上不仅光彩照人,而且意象清新,意境优美,陶情怡性,赏心悦目,使画面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潘天寿先生曾说:“荒山乱石间,几枝叶草,数朵闲花即是吾辈无上粉本。”
         王永的花鸟画作品,既有婉和阴柔之情,又有稳重阳刚之气;画面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王永擅长没骨花鸟画,是一位要求严格的艺术家,他始终把每一件作品视为前进中的里程碑。”书画评论家李力知先生评论王永作品,“画面上增加了更多的角色,从一般二维的空间推向三维空间,去表现大自然的丰富与和谐。”
          王永的作品,保持相当浓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基因,洋溢着中国书法线条的流动美。
“笔是工具,画是一种载体。一幅完整的画,通过笔触和色彩产生美。要想画好画,还需有书法的基本功。中国画需要用线条来表达,书法的基本功决定了线条的质量,有力度、有节奏。小臂带动手腕,手腕带动手指。”在一次猴画的创作中,王永一边接受记者采访,一边作画,时间持续长达两个多小时,他还不时手指画面说,“此处猴子与树枝,因两者色彩相近,为了‘开醒’画面,则可用其它彩色来点缀。”
          同时,王永认为,画面要形成聚散关系,内容有主体与次要之分,注意多与少,深与浅的结合。颜色也要与线条相结合,有变化,要协调。跳跃的颜色可以避免沉闷,让画活起来,起到“开醒”画面的效果。
          “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更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中国画,不是以像为主,重要的是表达情感,像只是起点。画猴子首先需要掌握形,但主要追求的是趣,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人的情感,将人的思想和理念注入作品中。”王永的猴画艺术,意象造型重趣味,重神韵,一方面表现美好的自然意境的多姿多彩,同时又体现了灵猴延伸精神和情感的作用。在呈现语言之魅力时,努力使之具有文化的意涵,籍以表达人的向上精神和时代风貌。
          王永笔下的猴子,造型活泼自然灵韵,表达的主题鲜明透彻,画家把从物象到心象,再由心象到图象这一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梳理的明快而清朗。这是画家王永的精神、情感、心理作用与文化酿造,形与神、形与趣的精密结合与提炼的结果,是作品形成了神在形前,意出象外,从而才在画面上塑造出猴类如此新的艺术形象和全新的图式。
          从王永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神写形,以趣造型,是图式转换的依据,也是图式转换的需要。唯其如此,神与趣才会由心而发,跃然纸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造型的本质。
          “艺术源于生活,但不同于生活,它高于生活。艺术不是实体的翻版和重复,而是一种创造和提升,超出物象之外。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表达美,传递美。唯像不行,更要有境界,有联想,有韵味。画外有画,景外有景。”对于艺术创作,王永十分重视意境创造。他时常教育弟子们,艺术创作者必须要勤奋,有悟性,在实践中多揣摩,多体会。
          在猴画的创作技法上,王永善于变通,把不同画种的技法融会贯通,互补互渗,互动互生,而又大刀阔斧,另辟蹊径,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王永的猴画,艺术性地演化了历代名家笔墨风采,它以精灵之气质扣艺术的底蕴,让画面渗透出一股能提振人心的精气神和天然生机。








王永花鸟画作品选登




搜尽奇峰打草稿,腹有诗书气自华

          “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沉淀,创作那是无源之水。”王永认为,“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生活阅历,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永喜欢亲近大自然,他认为:“感悟和发现是创作的动力,山川草木是获得灵感的基础,书法和文学等知识是提升绘画作品的重要画外功夫,写生是创作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功。”
          为此,他始终坚持写生之路,期盼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王永说:“画好画是我毕生的追求。一息尚存,笔耕不止!”
          “搜尽奇峰打草稿。”王永一生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无论是上太行感悟祖国山川之雄奇,登华山观览日出之壮美,赴黄海领略潮起潮涌之浩荡;亦或是游豫北云台写溪流飞瀑,坐峨眉山顶绘云海之变幻;还是走进九寨黄龙的童话世界,漫步岳麓雁荡的时光空间……这些看似与创作无关的“闲逛瞎游”,实则对王永的书画艺术创作都大有裨益,它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每每游学归来,王永定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艺术灵感如泉涌……
          这时,无论是娇嫩的月季、清丽的芙蓉、明艳的荷花、苍润的芭蕉、枝头婉转鸣叫的小鸟、水中绅士般游弋的金鱼、仙风道骨的白鹤;或是花草丛中飞跃蹦跳如雍雍华贵公主的蝈蝈、田野间翩翩起舞似幼儿园活波天真孩童的蝴蝶;亦或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瀚荒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滚滚江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天外飞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天险;还是“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的撩人风情、“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梦幻画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劳作场景”……这些世界万象在画家王永的笔触下,以色彩、声音、动作等艺术的形式,全都被赋予了人类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并极力以艺术的方式去诠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王永的画,种类齐全,花鸟、山水、人物,样样皆精。他以工匠精神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努力追求完美和极致;以毕生之力诠释国画的艺术之美。笔精墨妙,趣味天然,寄意遐蹈,至矣尽矣。
         王永作画主张:“意在笔先,先有想法,后才入笔。因景生意,因意立法,胸有丘壑,烂熟于心。”
          古人论画云:“远观其势,近取其质。”
          王永作画,境界高远,气韵生动,虚实有度,成竹在胸,信手拈来。王永笔下的花鸟,意象清新,意境优美,赏心悦目;王永笔下的山水,汪洋恣肆,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王永笔下的人物,意足气畅,骨秀墨润,顾盼生姿。







王永山水画作品选登



坦荡执着为人事,一蓑烟雨任平生

          “艺术之路,艰辛而寂寞。艺术创作,苦中有乐。当每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就兴奋不已,这大概就是痛并快乐着吧!”对于一般人眼中高不可攀的高雅艺术——绘画,王永却从不相信天分之说。他认为,“最关键在于坚韧与执着,而前提就是首先得热爱它,对它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并执着地坚持,锲而不舍地追求。要耐得住寂寞,把绘画当成事业来做,而不是将其当作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和手段。首先想的是付出,而不是回报,决不能急功近利!”
          其实,这些也是王永自己的切身感受。王永先前一直画山水、花鸟,后来潜心钻研画猴。可是,研习了好长一段时间,总觉得不满意。在那段时间里,王永曾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再也画不好猴子了,于是便想放弃。正当王永心灰意冷打退堂鼓时,其夫人却耐心而坚定地支持和鼓励他,劝说他只要继续坚持下去,相信他一定会成功的!
          有哲人说:“假如你愿意等待,怀抱着信念,你将得到应有的回答,给生活以时间,纺出你看不见的生命之线。”
          在夫人的鼓励下,重拾信心的王永对画猴更加如醉如痴。

          一次在印尼巴厘岛旅游时,王永竟然花了整整两天时间,近距离观猴至忘我之境:无论猴之一个跟斗,一个腾跃,一个倒挂,一个俯冲;还是猴之一举手,一回头,一吻,一抱……每一细微之处,喜怒之异,静动之别,王永都了然于心。甚至,在此后的日常生活和猴画创作过程中,王永都常常模仿猴之动作,涉笔成趣,惟妙惟肖。








王永猴画作品选登



        不仅如此,王永每画一幅猴图,往往都会送去给外面的孩童们看,并故意逗他们说:“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我画的熊猫好不好看?”当然,孩子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你画的哪是熊猫哦,明明就是猴子嘛!”
          为什么要问教于儿童呢?王永认为,若向同行和成人们请教,他们大多碍于情面,只会说奉承赞美的话,不会提批评意见的。而小孩子们就没有成人们的势利,他们不会虚伪、奉承、说假话,看到啥就说啥,想说啥就说啥,喜欢就说喜欢,不喜欢就说不喜欢,根本不会管你问话人的心理感受——这样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以坦荡之心对待人和事,以执着的态度搞创作。”这是王永的人生信条。
          在王永画案右手边墙体的显眼处,挂着一摞厚厚的纸签,在这些纸签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个个不同的人名,在纸签的最上端正中位置则赫然写着两个黑体大字:“画债”。
这是何意呢?原来《画债》上面的人名,都是王永应允要为其作画的人,因为索画的人太多,王永怕自己事多忘记了或是遗漏了谁,所以就专门记录下来,并悬挂在显眼处时刻提醒自己。
         “人,无信不立。诚信待人,认真做事。”王永始终信守“人品指导创作,不可见利忘义”的为人处世原则,以坦荡之心,真情真诚待人。
          人如其画,画如其人。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王永在做人和创作方面,都信守自然、现实和纯真的人性,重情守义,淡泊名利。“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刘昕 2018年9月于成都)



作者简介:刘昕,出生于四川省南江县。先后服务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新闻网、中新社、法制日报社、检察日报社、中国民生经济网等单位,历任记者、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总监、主编、总编辑等职。


通联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永兴巷15号省政府综合楼,        邮编:610020,

联系电话:13348900167(微信同),                                    QQ:2381208516。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