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保障 > 正文

帮扶留守儿童需要常态化

更新时间:2015-01-06 16:24:15点击次数:1127次字号:T|T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刘和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指出,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需要引起重视。报告指出,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与父母的关系更差。报告认为,青春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极容易出现疑惑、叛逆、躁动、焦虑等心理。(14日新华网)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培育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在关爱留守儿童上,目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制度,缺乏良性互动,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尤其是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拦路虎。今后,应该调整工作思路,重构关爱留守儿童机制,通过常态化的良性互动,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让他们能够与普通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最新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初二现象”更为突出。何为“初二现象”?简而言之,就是初二学生特别叛逆、困惑,躁动、焦虑,属于青春期的“叠加”,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激情,厌学逃学严重,不愿与父母交流。一言以蔽之,留守儿童问题到初二表现得尤为突出。留守儿童进入初二之后为何问题越来越严重形成“初二现象”?关键是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未能在问题萌芽之际消除,导致青春期问题叠加,积水成池。

 

  目前对留守儿童工作侧重的是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而忽视他们的精神需求,导致留守儿童精神空虚思想混乱。现在,学校发放的贫困生补助和社会的助学活动,一般都将留守儿童列入重点。殊不知,不少留守儿童生活并不太困难,有的父母甚至给孩子开办了银行账户,可以自由支取现金。很多留守儿童面对学校发放的补助和社会爱心人士发放的助学金,并没有感受到这是一份特殊的心意,是对他们的一种呵护。为何留守儿童感受不到这份特殊的关爱之情?是源于他们最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精神食粮。虽然一直强调要对留守儿童细心呵护,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也有不少联谊活动来拉近心灵的距离,但这些似乎更流于形式,更是为了储备资料,包括心理辅导、亲情热线电话、青春期教育、结对子等,说教比谈心多,共性话题比个体话题多,重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而忽视活动本身的实际效果。结果是留守儿童工作资料一大堆,但留守儿童问题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精神空虚、思想迷茫依然被积累起来。

 

  目前担任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主体是学校,社会、家庭仅是配角,导致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被无形架空。学校已经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了日常常规管理工作,不仅有计划、方案,有很多具体行动,还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教育部门已经将留守儿童教育作为专项教育进行督查考核,对不重视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行否决。但社会的留守儿童工作却没有同步发展。社区并没有为留守儿童创造课外生活一片蓝天,很少有社区能够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社区的本职工作而尽到社区职责。很少有社会团体能够持之以恒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尽一己之力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家长更存在认识误区,片面理解家庭能够让孩子吃饱穿暖能够入学就够了,教育是学校的责任。由于家长对教育认识不足,有很多父母在外谋生就业身在他乡之时,很少主动与孩子进行书信、电话谈心,很少过问孩子的精神需求,更少关注孩子的青春期成长遇到的困惑,也很少主动联系老师,询问孩子的在校表现与学习。留守儿童问题叠加形成“初二现象”,归根结底,是在孩子问题暴露之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这些问题,有的是学校很难发现的,有的是学校单方之力难以解决的。显然,在留守儿童问题上,社会与家庭未能成为关爱教育主角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过去工作的短板所在。一是关爱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他们的精神需要,帮助他们澄清是非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不是过去重在经济帮助,尽管经济帮助也是一种关爱。在物质帮助与精神帮助上,对于孩子而言,精神关爱应摆在第一位。二是要善于发现细小的漏洞,针对个体差异即时堵住孩子的品行性格细小问题。开展各类活动要避免同质化,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青春期教育,都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论,要通过日常堵漏让小问题不致成为大问题。三是要改变过去学校一家唱主角的局面。要知道立德育人不仅是学校的事,同时也是社会、家庭共同责任。要让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成为矫正孩子问题的主角,形成良性互动。

 

  留守儿童“初二现象”,反映当前留守儿童教育还远远不够,要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必须认真梳理过去的教育思路,构建一种新模式,通过多方努力,形成常态良性互动。

 

 

(来源:网易)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