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年收入3372元,即每天收入9.24元,是山东省制定的省级贫困线标准。如今山东约有394万名群众尚未脱贫,其中为数不少的是残疾人士。对他们而言,实现脱贫需要更多扶助与智慧。
残疾群众生活得好不好,既与“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紧密相连,更能折射出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眼下,山东正通过补强康复理疗体系、构筑“公司+个人”脱贫模式,真正把残疾群众帮到位、扶得住。
5月11日,在山东济南市残联泉韵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老师在对佩戴人工耳蜗的孩子进行测听 郭绪雷/摄
康教结合,引导残疾儿童成长
“躲在妈妈的翅膀里。”和着歌声与节拍,“橘子班”的8位母亲不约而同蹲下来,双臂伸展,像老母鸡一样护着身后的孩子。孩子们则或站或蹲,手里揪住母亲上衣后襟,有的眼睛瞟向一边,但眼神里缺少同龄孩子应有的朝气与神采。
这是半月谈记者在山东临沂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看到的一幕。这堂“唱游与律动”课,是希望通过外界声音配合肢体动作,加强母子之间互动,使聋哑儿童得到良性刺激。除此之外,“橘子班”还设置了构音训练、绘画与手工、数算等恢复性课程。
在另一个房间,家长刘兰霞正领着两个孩子进行运动训练。42岁的她,3年前生下一对令人艳羡的龙凤胎,可不久夫妇两人就发觉孩子们情况不对,四处求医后孩子被确诊为脑瘫。为筹措医药费,刘兰霞夫妇已经变卖了房子。
“两个孩子在康复中心有一段时间了,每天都有肢体锻炼,还有人教我们怎么在家给孩子做康复。挺好的,不收钱。”说话中,刘兰霞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她告诉记者,自家姑娘原来躺在床上动都不动,现在都会自己翻身了。
据临沂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张晓敏介绍,中心占地155.3亩,2012年一期工程投入使用,现有职工162人,约有250名残疾儿童在此接受日常康复训练。“主要是脑瘫、聋儿、智力残疾及孤独症患儿,都是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不收治疗费用。市财政还要给患儿家庭按月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
接纳了160多个孩子的济宁市社会福利中心,则与大学、医院等机构合作,为孤残儿童提供多元化的康复措施。“我们与曲阜师范大学合作了四五年,每周二都有心理学研究生来这里,利用心理沙盘等教具,为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训练,排解心理障碍。”济宁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侯亚男认为,回归家庭依然是孤残儿童康复的最佳途径。
不等不靠,残疾人一样可以劳动致富
目前国内约有8500万残疾人口,其中超过70%生活在农村地区。贫困依然是大多数农村残疾人士面临的主要生活难题。山东临沂、济宁等地则通过模范人物带动、“公司+农户”等方式,为一批残疾人找到稳定的致富路。
再过十来天,济宁邹城市洪山谷生态园的杏子就要熟了。王德红是生态园3000多亩山林的主人。49岁的他,聊天时依然习惯抱臂侃侃而谈,即便左臂的袖筒已是空空荡荡。2006年一场交通意外,让他一夜成为一名残疾人。生活的巨大变故,差点让他刚起步的荒山承包打了水漂。
靠着咬牙苦干,如今的生态园种植着杏树、桃树、栗子树等7万余棵,各种用材林28万余棵,林木覆盖率达到95%,去年收入约80万元。走出人生新天地的王德红,还在生态园中为20名残疾人员安排了长期务工岗位。邹城市还将市级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设在生态园中,让王德红以自己为例消除残疾群众的思想顾虑。
“有的残疾朋友,政府给了米面油,结果自己都不会做。小时候靠父母,老了靠谁呢?”王德红说,基地通过园艺、手工艺、种植等培训,让残疾朋友获得一技之长,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能够养活自己、改变命运。
临沂市临沭县玉山镇张沟子村的刁玉金,就是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变了人生轨迹。1990年,25岁的刁玉金到小煤窑打工。一场井下事故,砸伤了他的脊柱,让他从此成为下身瘫痪的残疾人。随后家庭破裂、妻子改嫁,他似乎就要在浑浑噩噩中过完自己的余生。
当地的绒绣工艺则让刁玉金又重新站立起来。“公司给工作台、给图样、给针线,我只要坐在家里依样绣就是了。”刁玉金说,现在他每月能领2000多元工资,再加上政府发的生活补贴、护理补贴、残疾人低保,足以养活自己与女儿。
“前段时间公司培训,又认识了一个跟我情况差不多的病友。我们相互鼓励着,现在每天能坚持绣6个小时了,比之前多干两个小时。”刁玉金说。
打通瓶颈,残疾人活得更透亮
今年5月15日是第26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关爱孤残儿童、让爱充满人间”。眼下残疾人士的生活正变得更美好、更坚实,但局部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比如专业康复人员相对紧缺、孤残儿童难以对接社会化康复机构等。
“康复中心非常缺人。”张晓敏表示,临沂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现有职工162人,要面对250余名残疾儿童的日常康复,的确显得力不从心。结婚、产假、进修,都可能将一个科室掏空。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是较为紧缺的专业人才。张晓敏介绍,相关专业近年来已有本科毕业生,但招录门槛常要降至专科层次,才会有足够的人来报考。“残疾人康复工作很辛苦,出成绩的时间又长,年轻人不愿意来。”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多地残疾人康复机构需要一定文件材料备案,方能将残疾儿童纳入相关康复项目。这些手续常涉及残疾儿童个人信息、监护人信息、出生证明、医学诊断证明、居住地街道或村两委证明等。对那些被遗弃的、生活在社会福利机构的残疾儿童来说,搞清、弄齐这些文件材料并不容易。同时部分社会福利机构从单一养护医疗向康教结合转型中,自身康复力量的不足,又限制了在机构内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能力。有的地方,就划拨部分残疾人康复项目名额给福利机构,作为变通的办法。加大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的支持,让广大残疾人士得到及时的护理,已成为助残领域的当务之急。(半月谈记者 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