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永县“立体式”扶贫现状与探索
四川省叙永县委常委、副县长 朱涛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叙永县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定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革命老区,是四川省散杂居少数民族最多的县之一,也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和边远山区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为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今年,本人率县扶贫移民局等部门到合乐、水潦、白腊等乡镇就如何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建立“立体式”扶贫模式进行了实地调研。
现状
近年来,叙永县不断加大统筹力度,整合各方资源,有力促进中央投入、地方投入、社会捐赠和群众投入的有机结合,着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扶贫工作新格局。
(一)坚持专项扶贫引领
一是民生工程及扶贫项目顺利实现“双过半”。二是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有序推进。三是以“路、水、土”为重点的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今年共向上申报以工代赈项目5批次,申报以工代赈资金4500万元,到位以工代赈资金850万元。
(二)加大行业扶贫力度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加大行业扶贫工作力度,有效整合行业部门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2012年共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教育等行业部门资金5.2亿元,今年计划整合6.8亿元。
(三)激发社会扶贫活力
一是抢抓四川省副省长刘捷、四川省检察院检察长邓川和泸州市市委书记蒋辅义联系叙永县的历史机遇,建立了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省人大办公厅、省文化厅、川渝中烟公司以及43个市级部门(单位)定点帮扶的工作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县扶贫基金会等民间扶贫社团作用,成功开展以资助贫困大学新生为宗旨的“栋梁工程”,今年共募集善款120余万元,圆了230名学生大学梦。同时,开展了“爱心衣橱”、“阳光边城•叙永行”等大型帮扶活动,与四川省浙江商会建立了对我县首批13名贫困学生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的对口帮扶机制。
问题
按省上统一制定的贫困对象标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核算,我县2012年末有扶贫对象10.2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6.7%,比全省平均高5.2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省、县确定贫困村11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7.6%。贫困乡镇16个,其中特困乡镇6个。有赤水河流域旱片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原磺烟污染区3大贫困片区。具体讲,我县扶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叙永县位于乌蒙山区北侧,山脉纵横,山势陡峭、土地贫瘠、喀斯特地貌密布。岩溶区土地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64.76%。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岩溶区土地面积的39.30%。可耕地少,人均耕地仅有0.76亩。雨量分布不均,旱灾、洪涝灾、滑坡、泥石流、冰冻灾等自然、地质灾害频发。
(二)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一是水利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严重,有效灌面仅43.5%,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现象十分严重,16.1万人饮用水没有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占农村总人口26.4%。二是境内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已建成的农村交通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弱, 76个行政村目前尚未通水泥路。三是电力设施薄弱,181个行政村尚未实施农网改造,农村电网结构不合理,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布点较少。
(三)社会发展滞后,特殊问题突出。我县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方面的人均支出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新农保开展较晚,仍有部分农户还居住着土墙(或竹木)结构的瓦房。29%的行政村无卫生室,医务人员严重不足。村小学校舍简陋,教学设施不齐;教师收入低,师资力量欠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相对滞后,地方病等特殊问题突出。
(四)群众增收乏力,地方财政困难。一方面,缺乏产业支撑,县域经济薄弱。产品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低。另一方面,传统的种养殖业为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外出务工人员收入不稳定,无劳动力、无发展资金的家庭增收就更为困难。全县幅员面积占泸州市1/4,人口占1/7,经济总量占1/14,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仅占1/24。
原因
一方面,受喀斯特地质地貌、河谷季风立体气候影响导致区域内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另一方面,因病(地方病即地氟病或常见病)、残疾、子女上学高昂学费、缺乏发展资金、缺乏技术、缺乏劳动力以及因婚娶、丧礼、建房、等其它因素致贫。
此外,人口综合素质较低。受历史、经济条件制约,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观念普遍陈旧,综合素质不高,脱贫致富能力差。
建议
继续巩固好、完善好、发挥好现有“立体式”扶贫方式的同时,今后扶贫工作还应做好五个结合。
(一) 产业扶贫与资源优势相结合
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注重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本地地理生态特征,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林竹、烤烟、蔬菜、水果、家禽、家畜、茶叶等产业,建立科技扶贫示范点,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完善扶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拓展增收渠道。
1.因地制宜,选准产业。选好最适合当地自然人文条件、最能体现区域资源特色、最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特别是突出培育防灾减灾避灾产业。
2.科学规划,连片发展。努力打破乡镇、村组土地界限,形成跨乡连村、成片推进、以片带面的产业发展格局。促成规模经济,延伸产业链条,降低市场风险,实现贫困农户受益最大化。
3.科技支撑,政策扶持。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
4.龙头带动,品牌培育。着力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5.基础建设,强化保障。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创造必要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林业生态、小流域与水土流失治理、农田水利等配套工程的支持力度。
6、创新机制,促进发展。建立健全贫困人口识别瞄准机制,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产销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二) 移民扶贫与城镇建设相结合
坚持“两化互动,产城融合”原则,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以集中安置为主要形式,对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困难群众,逐步实施异地搬迁。积极引导搬迁户向小城镇中心村聚集,建立移民集中安置点,优化人口分布,扩大城镇规模,活跃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最终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三) 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
“扶贫先扶志,治穷必治愚”。扶贫开发需要做到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坚持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增强战胜困难与挑战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坚持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四是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五是进一步加大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鼓励政策。
(四)扶贫开发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一是创新基层组织管理。加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拔有文化、有能力、有思想,政治觉悟高,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
二是创新参与式扶贫方式。在扶贫项目的规划选择、实施、扶贫资金的管理、项目后续管理等环节,鼓励群众参与民主管理。通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推动贫困地区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三是创新农村社区组织。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多样化农村社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扶贫模式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和农村社会管理。
四是动员社会参与农村扶贫。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和调动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定点帮扶、结对帮扶、产业帮扶等方式,不断增强扶贫开发合力。
(五)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内涵的一致性,建设新农村是扶贫开发的奋斗方向,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一是扶贫战略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相结合;二是城乡统筹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三是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作者:四川省叙永县委常委、副县长 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