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实施“五大行动”推进文化小康建设
更新时间:2018-10-25 10:28:43点击次数:79774次字号:T|T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王军 张建春 杨旭峰)文化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和内容,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最终实现全面小康和文化小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四川省乐山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部署要求,以实施文化扶贫“五大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扶贫、扶志、扶智”作用,走出一条独具“乐山经验”的文化扶贫之路。
一、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建强文化阵地
(一)基础设施全域覆盖。结合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着力补齐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短板。2016年以来,先后为4个贫困区县新建和改扩建文化站12个;按照“六个一”标准,建成224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贫困区县31734户电视户户通、148个贫困村广播村村响、4个贫困县级应急广播平台、3个贫困县数字化影院改造工程建设,同时,为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文化志愿者,组建1支文化活动队伍。
(二)数字平台互联互通。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启动“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建成集移动(手机)图书馆、微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云阅读、公开课数字通、一卡通六大平台为一体的数字网络综合服务平台。11个区县均已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子阅览室互联互通,全市21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032个村文化活动室按标准配备电脑、Wife等数字文化设备,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由“面对面”向“键对键”转变。
(三)群体均等化得到保障。先后在贫困县和贫困村建设留守儿童之家166个,服务近50万人次;建设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118个,服务30多万人次;建设残疾人之家38个,服务2万多人次。成立市文化扶贫志愿服务总队,下辖3个专业文化扶贫志愿服务支队、3个高校文化扶贫志愿服务支队以及11个区(县、市)文化扶贫志愿服务支队,注册文化志愿者3100多名,使特殊群体均化得到有效保证。
二、实施文化惠民服务行动,提升群众获得感
(一)惠民工程“末端发力”。扎实推进“千村文化扶贫行动”,深入实施“百千万”惠民工程,全市每年开展下基层流动服务100场次以上,每年组织流动演出、展览等1000场次以上,每年向基层赠送图书10000本以上。每个乡镇每年举办12场以上群众性文化活动,每个行政村每年看12场以上电影、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
(二)服务供给“一站直达”。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为载体打造“四大平台”,先后建成嘉州歌台飞莺基地100个、嘉州画派传承基地 7个、嘉州讲堂承韵基地17个、嘉州古艺萌春基地11个,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欢乐迎新年·文化进万家”、送文化下乡、文化走基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两年多来,共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展览、培训讲座1500多场,受益群众450万余人次。
(三)文艺帮扶“雪中送炭”。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市直文化单位、文艺院团与贫困地区基层文艺团体开展结对帮扶。成功举办“关注贫困·与您同行”2018年乐山市书画作品扶贫公益拍卖活动,共募集艺术扶贫资金189万元。采取“四个带动”(城市带动乡村、专业带动业余、创作带动交流、培训带动传承)的方式,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农村、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文化人才队伍,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转变。
三、实施文化品牌塑造行动,增强乡村活力
(一)培育乡村节庆品牌。深度开发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培育形成小凉山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五通桥小西湖龙舟文化节、犍为茉莉花文化艺术节、井研农民画乡艺术节等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五通桥区以荷花节为主题打造荷塘乡村旅游项目,以油菜花节为特色打造乡村休闲文化活动。
(二)打造乡村特色工程。围绕特色小镇、特色村落、特色街区、特色产业,加大贫-困地区文化产业扶贫力度。目前,已建成峨眉山黄湾武术文化小镇、竹园红色文化小镇、沙湾沫若文化街区、金口河永顺乡顺河村彝家原生态文化体验区、黑竹沟社鹃池影视基地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产生较好的辐射效应。今年国庆节期间,仅该县黑竹沟镇底底古村、古井村就接待各地游客5万余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近50万元。
(三)开发传统非遗项目。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贫困地区建立非遗传习基地11个,通过非遗活态传承和创意产品转化,开发了夹江年画、沐川草龙、沐川竹编、宋笔等非遗文化为元素为代表的文创产品300多个,形成了“研、产、赛、展、销”五位一体的良好发展势头。五通桥根书先后在意大利、法国等地交流展销,实现销售收入6700余万元。夹江书画纸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年综合收入达16亿元。
四、实施文化产业富民行动,促进群众增收
(一)振兴特色文化产业。鼓励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贫困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如小凉山地区发展彝绣产业,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彝族绣娘每人居家就业增收5000元左右;沐川县投资1200余万元打造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实现常态化演出;投资6800万元建成以农耕文化和竹编文化为核心的“桃源山居”新农村综合体,成为在全省有影响的文化旅游点。
(二)引建重大产业项目。四川省藏羌彝文化产业园区落户夹江县漹城镇千佛村,该项目分为三期实施,总投资约10亿元。一期投资1亿元,目前已经完成占地面积68亩园区建筑、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成后,将与千佛岩景区、东风堰形成集文化遗产展示、旅游观光、娱乐商贸、休闲生活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峨边彝族自治县投资1.895亿元,正在打造集彝族民俗、生态旅游、户外探险于一体的“背风山公园”。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乡烟峰村建成全省最大的彝家新寨,入选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村。
(三)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大力实施“一县一特色,一村一品牌”战略,通过盘活乡村特色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建成一批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特色村镇,加快农村脱贫步伐,让贫困地区群众吃上“文化旅游饭”。如峨眉山市采取“文化+旅游”模式,打造“汪家花海”“沙溪彩林”等多个乡村文旅融合品牌,2017年接待游客79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4亿元;犍为县金石井镇依托“橘子花开”生态文化旅游节,丰富文化旅游项目,柑橘种植面积达1.8万亩,产值近2亿元。
五、实施文化扶志扶智行动,激发内生动力
(一)引领文明乡风。加强扶贫题材艺术创作生产,推出反映“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奔康的小品《第一书记》《茉莉花开》《曾幺爸的幸福生活》、原创MV《绣花功》等作品,讴歌扶贫伟大实践,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截止目前,全市文明镇(乡)和村分别占比56%和37%,评选推荐省、市、县“四好村”占比55%以上。
(二)重塑精神风貌。广泛开展“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作用,为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正能量。如沙湾区编印郭沫若家训乡土教材,走进学生课堂;井研县创作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农民画被中宣部采用,并在全国宣传推广。
(三)撬动乡村善治。深化法德兼治社会治理模式,督促指导各村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和文明公约,倡导良好风尚。借鉴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经验做法,努力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做到讲道德、崇道德、尊道德。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
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