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党的扶贫政策就是好。不但让俺们过上了安稳的好日子,还施行新政策,让俺们脱贫户的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地处沂蒙山区的平邑县保太镇和平村的脱贫户李德存说起今年以来的新变化感慨万千。
近期,和平村村民李德存通过承包村里北关帝庙卫生,利用庙内近2亩空地摆放金银花盆景,在提升环境的同时通过经营金银花盆景每年增加收益一万元左右。这仅是平邑县实施开发式扶贫的一个侧影。
今年以来,平邑县紧密结合中央及省市关于开发式扶贫的有关文件精神,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通过制定全县乡村振兴实施意见,逐渐形成了“N+1”扶贫模式,即通过全县防返贫监测系统紧紧盯住动态监测户“这一重点”,在保太、铜石、卞桥等镇分别探索出了“四个一”试点、乡村助力服务队试点、“一户一岗”等N种开发式帮扶模式,为进一步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强化劳动致富、变输血为造血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助力脱贫户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行稳致远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蹚出了一条开发式扶贫新路子。
保太镇“四个一”试点 汇聚乡村振兴磅礴力量。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勤劳致富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为进一步落实文件精神,保太镇创新脱贫新路径,在和平村经过调研考察后,将开发式帮扶措施作为试点工作进行了“四个一”探索。
承包一个项目 让脱贫户收入倍增
和平村先对村内的公园、湿地等公共场所的自然资源摸底清查,将核查完的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连同生产经营权公开出让,农村低收入人口优先具有承包经营权。承包经营户在管理好场所卫生,不耽误原有公共场所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以自主经营、不受干涉,实现资产增值保值,每年除向村集体交足租金剩下收益都是自己的。
在资金层面,通过联产承包,公共场所有专人管养维护,省下打扫修剪等工费;经营户还通过经营花木取得收益;一年下来,村内保洁绿化管理费省下不少开支,实现了资产的开源节流。在机制层面,此次创新工作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承包经营户通过管理公共场所,取得经营性收益,从“要我管”变成“我要管”,收益越高、劲头越足,管理越上心,形成了良性循环。
稳定一份就业 让全家实现脱贫
整合村内扶贫项目收益统一设置了村级公益性岗位,安置村内脱贫人口就业。岗位共包含卫生保洁、安保巡逻、防水值班、秸秆禁烧、政策宣传、值班执勤、勤工俭学七种工作内容。
岗位设置按人分配,薪酬发放实行按劳分配,以参与工作日天数以及扣分情况计酬。岗位劳动强度虽有不同,原则上坚持一般性岗位照顾特殊性的原则,优先考虑有特定要求的岗位,薪酬根据村里实际情况以及岗位类别差异化设定,完成既定工作量的年度保底工资8000元/人。
该措施的实施解决了困难群众就业,实现了“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预期目标,同时,给村里工作增加了更多人力资源,解决了村级事务繁杂但无人可用的现状,极大地提升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发展一份产业 增强抗风险能力
和平村有着悠久的金银花种植传统,村党支部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立足本村特色,创建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300亩土地种植金银花,带动本村的脱贫群众到合作社打工。
为进一步拓宽困难群众增收渠道,带动困难群众自己种植金银花增收,该村村两委经过研讨分析,找出了金银花产业发展中的两大难点,逐一针对性化解。一是如遇特殊天气,金银花无法晾晒易发霉造成损失,合作社投资5万余元建设了金银花烘干车间,免费困难群众提供烘干服务。二是散户金银花销路有限,如遇年景不好,易造成积压,影响种植积极性,为此合作社专门采取措施,每年以高于市场价1%的价格进行兜底收购。通过以上两点保证了金银花采摘到销售的全流程护航,解决了困难群众自己种植金银花的后顾之忧。
该举措的实施,一方面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去合作社打工,增加了就业收入。另一方面,在合作社的带动引导下困难群众家家户户种植了金银花,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该措施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困难群众送上了致富门路,丰富了困难群众的收入来源,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资产抗风险能力。
授予一项技能 拓宽致富渠道
保太镇是花卉苗木之乡,电商经济起步较早,涉及面广,从业人数众多,2019年至2021年连续3年荣获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镇”称号,其中保太村、李家白壤村、高家白壤村连续多年获得“中国淘宝村”称号。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直播媒体等新兴业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员加入花卉苗木电商队伍之中,据不完全统计,保太镇目前电商主体已达2000多家,销售额过亿元,真正成为带动百姓增收的富民产业,形成了庞大的电子商务群体。
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脱贫人口收入,保太镇立足本地产业特色,免费为困难群众举办了“授渔行动”直播培训大课堂活动。
截至目前,保太镇脱贫人口中从事直播带货的已有59人,实现年收益过万的共有23人。
铜石镇分类赋色 乡村助力服务队大显神通
近年来,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中“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的要求,铜石镇泰和村开展乡村助力服务队试点,设置开发式扶贫岗位,鼓励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人口(以下简称脱贫人口)全员参与,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拓宽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开发式帮扶的新路子。
铜石镇泰和村于2004年由大沟崖村和红寨村合并而成,位于铜石镇北部,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日东高速蒙山站1公里,327国道贯穿村南北。泰和村总面积3500亩,共有558户,人口1686人,
其中脱贫享受政策户33户,51人。泰和村将脱贫人口划分“三种类型”,分别赋色,分设“8+1种岗位”,按照一户一岗,劳动生产能力等实际情况,让每户出一名脱贫人口选择适当岗位,通过劳动获取收益,实现了“全员就近就业”,激发内生动力,增加户内收入。
人员分类赋色 摸清“家底子”
泰和村村“两委”根据脱贫人口身体状况和实际劳动能力,通过入户调查、召开研判会议等方式摸清底子,将人员分为三个类型,分别赋色。一是干事干活型,赋红色码。主要针对有正常劳动能力的人口,可以从事体力劳动,例如恒温库的搬卸工,板材加工厂的木料工等工作,获取生产经营性收入,该村符合条件的有2户。二是力所能及型,赋蓝色码。主要针对劳动能力较弱人口,可以参与村内日常轻体力劳动的工作,例如政策宣传、村内值班、巡逻等力所能及的工作,该村符合条件的有12户。三是自身家庭管护型,赋粉色码。主要针对无劳动能力人口,例如视力、肢体残疾人,主要参与自身家庭管护、例如家庭卫生保持清洁,心态积极健康,传播正能量,该村符合条件的有7户。
梳理村需人情 设置“8+1”种岗位
“8”是包括以下几种人口:一是针对有正常劳动能力的人口,推荐至村内及周边有招工需求的扶贫产业项目、村内合作社工作。二是卫生保洁岗。负责人居环境整治,片域卫生清扫,村容村貌整理等。三是安保巡逻岗。负责治安巡逻、综治值班等工作。四是防溺水值班岗。负责在水库塘坝、沿河值班巡逻,阻止人员下水等工作。五是秸秆禁烧岗。负责在农作收获后到田间地头阻止秸秆焚烧等。六是政策宣传岗。负责对当前各项助农惠农政策通过日常交流等形式进行宣传。七是村头值班岗。负责在村头值班时发现特殊情况及时预警。八是自身家庭管护岗。负责维持自身良好家庭卫生状况,保持阳光心态,知晓上级防溺水、一氧化碳防中毒等政策并运用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子女尽到赡养义务或帮助邻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减轻减轻社会负担,传播正能量。
“1”是针对志愿劳动岗:具体指在正常工作范围外,自主参与村内应急工作,如自愿参加村内救火、抢灾等突发性事故,奖励平安风铃积分卡一张,凭借积分卡获取村内平安风铃超市的奖励物资。
同时,特别设置不能参与劳动的几种情形: 如大风、大雨、大雪、严寒、酷热、突发降温等易发生危险的特殊天气,不得从事相关劳动,不计入考核管理,保障群众安全。
宣传到户到位 勇挑“村担子”
岗位设置完成后,泰和村召开动员会议统一思想;村干部、党员、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员、网格员入户宣传,逐项解释每个岗的工作内容,让脱贫人口充分了解设置乡村助力服务队岗位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其主动参与到村内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宣传发动,村内所有脱贫人口自愿选择岗位,其中推荐至周边企业和村内合作社2人,卫生保洁岗3 人,安保巡逻岗1人,防溺水值班岗 1人,秸秆禁烧岗 1人,政策宣传岗 3人,村头值班岗3人,自身家庭管护岗 7人。
抓实岗位管理 以出勤率计“钱袋子”
为体现“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的分配原则,泰和村根据岗位特点、劳动力自身实际能力情况、工作时间等因素,采取出勤率、督导抽查的方式针对8型岗位进行管理。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确定每个岗位的补贴标准,其中力所能及型补贴标准为每个岗位出勤一次100元/天,自立自强型采取每季度不定期抽查,每抽查一次,全部合格者100元/次,根据岗位内容,对抽查不符合标准的扣除50元/项。出勤和抽查评价由村委采取实地督导、电话沟通等方式进行,一季度一评价,一年度一汇总,按照出勤和督导抽查情况按年度发放补贴,补贴经费由村通过扶贫项目和衔接资金项目收益(含光伏发电收益)、村集体自有资金等途径自行解决,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乡村助力服务队个人账户。
结合生态保护脱贫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泰和村通过设置乡村助力服务队共带动21名脱贫人口参与村内工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获得显著提升,文明风尚和谐家风获得广泛传播,既助力了村内各项工作的开展,也节约了用人成本,预计2023年比2022年节省村集体经费开支3万元。
同时,脱贫人口通过参加乡村助力服务队岗位劳动,每年可增收3000-5000元,切实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增强获得感、认同感、安全感,脱贫成果更加稳固,为实现乡村振兴进一步注入活力。
卞桥镇“一户一岗” 就地实现脱贫增收
卞桥镇时家村是传统的先进村,全村户籍人口2290余人,常驻人口约1600人,村两委成员5人,村内主导产业为果蔬种植、木业加工、页岩砖厂、第三产业等,有较为成熟的农业、工业体系,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村内脱贫户共有20户,其中整户无劳动能力10户,开发式帮扶10户。时家村按照“一户一岗”的原则,让每户出一名脱贫人口在村委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岗位,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实现就近就业,激发内生动力。
摸清底子 按需设岗 促进公平公正
时家村开发式帮扶户共10户,虽然不多,但每户情况都不一样,只有根据其身体状况、家庭情况、个人意愿等设置适合其的岗位才能实行下去。为了贯彻落实上级政策部署,时家村根据脱贫户 实际情况及村内工作需要,召开了村两委会议,按照上级要求,制定工作计划。
同时,召集帮扶干部、网格员等工作力量对需要设岗的脱贫人口进行入户调查,深入了解其家庭情况,调查其当前身体状况、劳动能力,了解其工作意愿,后续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为其安排合适的岗位并进行指导工作。
时家村通过召开研判会议,综合考虑因素。对身体状况较好、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安排其参与环境卫生、护林护河、治安巡逻等工作;对身体状况不佳、劳动能力较弱的,安排其参与政策宣传、村头值班、防溺水值班等工作。
大力宣传 积极引导 激发内生动力
时家村按照“一户一岗,劳动力优先”的原则,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对每个岗位工作进行简介,对于比较积极的,及时安排选岗,对于意愿不强的,工作人员及时跟进,做通其思想工作。通过努力,时家村开发式帮扶的10户脱贫人口均选择了合适的岗位,其中:环境卫生岗3人,护林护河岗1人,治安巡逻岗1人,秸秆禁烧岗1人,村头值班岗1人,防溺水值班岗1人,政策宣传岗2人。
同时,时家村通过在村内设置光伏收益分配公益性岗位,不仅能根除脱贫户“以穷为荣”、长期以来产生的惰性,实现“脱贫先脱志”,还能让他们切实帮助解决村内的一些事务,让脱贫户成为村中工作的好帮手。在摸底和上门进行选岗时,村里根据前期召开的会议统一思想,入户进行宣传,让脱贫人口充分了解设置岗位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其主动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抓实管理 多劳多得 助力乡村振兴
一方面,时家村根据岗位特点,综合考虑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出勤情况等因素,采取实地督导、电话沟通等方式进行管理考核,一季度召开一次评议会,对每个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的汇总。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时间不同,针对性进行考核。如环境卫生岗、巡逻值班岗等,每月上下旬各考核一次;如秸秆禁烧岗、防溺水值班岗等,每年都集中在农忙和夏季学生在家期间,考核就相对集中一些。
另一方面,为激发脱贫人口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之心,时家村根据考核加分标准,鼓励脱贫户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村集体建设活动的,做出对本村有所贡献的事情的,进行加分。
此外,村委会优先安排有能力的进行工作,积分通过风铃超市、爱心超市兑换实用的生活用品,加分通过超市积分准则进行。对于考核过程中发现不履行职责,工作不到位的,进行适当的扣分,并由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做好思想工作。考核情况一季度一评议,一年一汇总。
积极创新 因地制宜 全镇逐步推广
卞桥镇积极汲取在时家村试行工作的经验,将光伏收益分配公益性岗位逐步推广至全镇,并积极拓宽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帮助脱贫户脱贫更脱志,汇集更多的力量投身到现代乡村振兴建设中去。
同时,卞桥镇在推广此项工作中,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脱贫户的基本状况、个人意愿来开展此项工作,并根据每个村的村情特色不同,进行一定的创新,在体现人性化的基础上,将开发式帮扶工作做实,将防返贫工作打牢。
目前,时家村共有四支队伍服务乡村振兴,分别是:由爱心村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由各个微网格管理员组成的网格化管理队伍,由人社部门牵头社会劳动力组成的公益性岗位队伍,以及由有务工能力的脱贫户和动态监测户组成的开发式帮扶队伍。四支队伍各司其职又相互辉映,共同推进时家村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开发式扶贫是中央的一项重要方针政策,我们前期在全县三个乡镇先行先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已实现全面开花。下一步,我们将‘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抓住动态监测户这一重点,因镇制宜、因村制宜,多举措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和劳动致富能力。”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姚冬掷地有声地说。(王树民)